北京奥运会前,邱健共参加过三次奥运选拔,但每次都被挡在门外。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落选和2005年全运会的失利曾一度让他萌生退意,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今天的比赛,邱健以资格赛第四的身份进入决赛。中国步手枪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表示,能夺得奖牌就是完成任务,但邱健却用金牌让中国射击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完美收官。
邱健说,比赛时他不管别人,只想打好自己的,让每一枪都不留遗憾。当教练示意,他获得了冠军,这位33岁老将先是惊愕,随即喜极而泣。也正如王义夫所言,在射击这个项目上一切皆有可能,而“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邱健终于在家门口等到了这个机会。为了这块颇具神奇色彩的金牌,他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也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费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现者吗?试想,爱迪生如果不是通过无数次试验,证明上千种材料不能作灯丝,并一直倾心于此项研究,又怎能发现适合做灯丝的钨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姜子牙磐溪垂钓数十载才迎来文王,后辅佐周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镐京,灭了荒淫无道、沉溺酒色的纣王,建立了周氏王朝;诸葛亮高卧隆中数十载,方换来玄德“三顾茅庐”,进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试想,姜太公成就的取得难道仅仅是因为与文王的偶然相遇吗?孔明三分之计的成功难道只是因为刘备偶然听到传闻而三顾茅庐吗?非也,其实他们在机遇到来之前早已胸中韬略万千,他们的头脑早已做好把握机遇的准备。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坐着等机遇,躺着喊机遇,睡着梦机遇,做“守株待兔”的人。殊不知如果这样,机遇就会像满天星斗,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他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的准备,在于人们知识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勤奋努力。朋友,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你的头脑,去抓住机遇、利用机遇,获得成功吧!
机会是耐心的猎物
机会还没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在等待中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机会,你就能在意想不到中获得成功。
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可抓。因此,有的时候多点耐心也很重要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酒仙邂逅,一齐获得了神仙传授的酿酒之法:米要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水要冰雪初融时的高山流泉,把二者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生荷叶覆紧,密闭八八六十四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就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刻。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啊!
第六十四天到了,两人整夜都不能寐,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然而,该死的第三遍鸡鸣迟迟没有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打开了他的陶瓮,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就惊呆了:天哪!像醋一样酸。大错已经铸成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洒在了地上;而另外一个,虽然也是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了第三遍响亮的鸡鸣。舀出来一抿,大叫一声:多么甘甜清醇的酒啊!只差那么一刻,“醋水”没有变成佳酿。这也正如许多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往往不是更聪明的头脑,只在于前者多坚持了一刻——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一天,有时,仅仅只是几分钟。富人就等到了那个成为富人的就会,而穷人还是穷人。
在黄铁鹰撰写的《谁能成为领导羊》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黄铁鹰选中王群成功整合了华润渤海啤酒,从而奠定了华润整合全国啤酒产业的经验和管理基础。文章的最后,黄铁鹰这样总结王群的成功:“人的一生只需要一次这样的机会就足矣,这样的机会所带来的过程可以让生命燃烧、升华,而这种机会恰恰是每个人用一生中的每一天同这个社会博弈的过程中播种下来的,所以说,人生的偶然都有必然的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意同人生一样,是长跑,当你一旦顶住压力,专注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时,你就会慢慢发现原来跑在前面的竞争对手会慢慢的慢下来。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
成就欲和虚荣心谁都有,就像香车美女谁都想要一样。可是人生就是这么奇怪,太想要的往往得不到,生意场如同体育赛场一样,受奖励的永远是行动,而不是愿望,过强的愿望,往往会使动作变形,欲速则不达。
自考本科毕业的阿眉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她职位的意向是经理秘书。但是,公司安排给她的工作是杂工,具体的任务就是负责影印文件。工作难找,阿眉犹豫了片刻后,还是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同事们有了需要影印的资料,便会抱过来让阿眉影印。有时资料比较多,同事们将资料撂下,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阿眉,哪份材料需要影印多少份,哪份材料需要如何影印。阿眉记忆力好,不必记录就能准确而及时地完成工作。来取资料的同事也只是浅浅地点个头,然后就扬长而去了。
阿眉给大家影印资料时,都会甜甜地一笑,然后麻利地完成任务。最近一次,经理拿一份合同给阿眉影印,十万火急的样子。细心的阿眉习惯性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当经理有些不耐烦地催促她时,她指着一处刚发现的错误给经理看。经理看完以后,惊出了一身冷汗,阿眉的更正为公司避免了五百万元的损失。
阿眉立了奇功,经理自然对她委以重任,辞掉了现任的秘书。阿眉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那张办公桌。在后来公司的例会上,经理说:“简单事,重复做,要有超凡的耐心,更要有过人的敏锐,那样才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一个人没有耐心是做不成任何事的。没有耐心的人往往不能对某种事物或某项工作保持长久的兴趣,也就缺少恒心,当然他也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性急的人往往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躁冒进,结果被碰得鼻青脸肿,给人徒添笑柄。动中求静,静中有动,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耐心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多一些耐心,就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
原野中,狼在奔跑着,狂傲的长啸时时回荡在旷野上,透视着它的野性与傲慢。从来没学会细嚼慢咽的野狼似乎永远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但是它们往往一连几个星期地追踪一只猎物,踩着猎物留下的蛛丝马迹,狼群轮流协作,接力追捕,在运动中寻找每一刻战机。
在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旷野上,野狼和北美驯鹿常常是出生在同一个地方,随后又一起奔跑。在它们的成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而并非总是处于敌对状态,因为它们总是混在一起,几乎看不出什么紧张气氛,而且还表现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但是危机总有一天会到来。驯鹿终久是狼群的食物,但狼队面对如此众多而强大的敌人,并不贸然出击。因为草原上有数千只驯鹿,而且它们身材高大,雄鹿站立的肩高通常达到2米,能以1。2米的跨幅奔跑。它们的实力远远超过数量极少的狼群。狼并不畏惧,几匹狼在鹿群旁迂回窥视,它们想出了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攻其一。当发现有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驯鹿出现时,它们便一哄而上。
在北美的旷野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分散的狼突然向一群驯鹿冲去,引起驯鹿群的恐慌,导致驯鹿纷纷逃窜,这时,狼群中的一匹“剑手”会斜刺里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驯鹿的腿。狼群之所以选中这头驯鹿,也许就是因为它们发现它的某些特点易于攻击,随后这头驯鹿又被放回归队了。奇怪的是,当狼群攻击鹿群中的一只驯鹿时,周围强健的驯鹿并不援救,而是听任狼群攻击它们的同胞。
这样的情况一天天地重演着,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的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而狼群在耐心地等待时机,他们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最后,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并最终捕获受伤的驯鹿。
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有人想问,为什么狼群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那头驯鹿呢?
因为像驯鹿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
狼可能算得上是被人研究得最深、最广的动物之一,曾有人借助电子仪器跟踪观察狼长达几天的捕猎行动。令人们惊奇的发现是,狼群丝毫不对自己的任务感到厌倦、心烦,它们会持续长达好几天的时间,用以观察并监控被它们盯上的猎物。它们也从不毫无目的地追逐或骚扰猎物,看上去它们好像只满足于做观察者,实际上却在对被追捕猎物中的每个成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加以综合分析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对待任务的认真态度还不足狼的万分之一。在工作中,他们总是十分浮躁,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小事,其实这个世界上小事做不好的人绝对不可能做出大事来,能否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做完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个对工作满腔热情的人,才可以与大家分享快乐,他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精神财富。当你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努力使自己的老板和顾客满意时,你所获得的报酬就会增加。诚实、能干、友善、忠于职守、淳朴——所有这些评价都是对你而准备的。
如果在你看来值得为一件事情付出,如果那是对你的努力的一种挑战,那么,你就把它毫不厌倦的做到底,至于别人的态度大可不必理会。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成就最多的,从来不是那些半途而废、冷嘲热讽、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的人。刚进职场的年轻人,很少马上就被委以重任,往往是做些琐碎的工作。但是不要小看它们,更不要敷衍了事,因为人们是通过你的工作来评价你的。如果连小事都做得潦草,别人还怎么敢把大事交给你呢?世界上的事情经常很容易开始,但很难有圆满的结局。因为圆满意味着必须走完全程,意味着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意味着遍体鳞伤也决不放弃,意味着受尽伤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着在最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继续迈着疲劳的双腿向前奔跑,直到最后肉体和精神为了同一个目标合而为一。
把毫不厌倦的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生活、发明、事业中,它是你的一种精神的力量。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记住这句话——毫不厌倦,对你所做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把它当作你特殊的使命,把这种狼的信念深深植根于你的头脑之中!对于21世纪今天任何想有所成就、脱颖而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最适用的象征。
谁创造了机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里,只要你平时注意加强知识的积累,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意识和勇气,把握时机。那么你就会不断获得事业的成功,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懦弱动摇者常常用没有机会来原谅自己。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的每门课程,报纸的每篇文章,每一个客人,每一次演说,每项贸易,全都是机会。这些机会带来教养,带来勇敢,培养品德,制造朋友。对你的能力和荣誉的每一次考验都是宝贵的机会。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机会发现他,而他并不准备接待它的时候,它就会从门口进窗口出了。
下面我们看几个故事,看看机会到底是谁创造的。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机会无处不在,但又稍纵即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苦于没有机会,而有的人却屡屡创造奇迹。这就应证了一位名人说的话“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据载,我国古时候有一位商人到某产茶地去采购茶叶,由于晚到一步,当地茶叶全部被另几位商人收购一空,正懊恼之际,忽见当地茶农都是用箩筐盛茶,于是他把当地箩筐全部买下,结果,那几位收到茶叶的商人只好出高价到他手里购买箩筐。这位商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不利中创造机会。
再者,当年英国王子查尔斯与戴安娜小姐结婚之日,可谓万人空巷,人们争先恐后去一睹皇室婚礼的盛况。一位商人便雇请几百位小孩,穿梭于人群中,推销一英磅一副的硬纸板简易望远镜。这种雨中送伞式的推销,无疑使他的产品一抢而空。这位商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
看了上述两则故事,创造机会看起来似乎很是容易,但是为什么世上大多数的人都眼睁睁的看着机会擦肩而过,却浑然不知呢?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历史能够倒退,我们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能够成为伟人。所以我们不必强求无中生有的创造机会,我们只要能够抓住问题、细心观察、勇于实践,也就等同于创造了机会。
每个人都在等待获取财富的机会。但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遇到,并不是他时运不济;而是当时机悄悄来临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让它溜走了。
在现实的职场上,往往有一些人,在职场上打拼多年以后仍然一事无成,怀才不遇,徒然埋怨命运不公,没有给自己机会;有人综合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在机会来临时又抓不住;有的人在选择工作时“东挑西拣”,枉使宝贵机会擦肩而过;还有的人选择工作时“慌不择食”,草率地抓住机会做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毫无疑问,机会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一个人,没有机会,很难取得大的成功;反过来,有了机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而走向成功。俗话说“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领导偏心,机会是每个人自己创造的。谁能时刻准备着,谁就能创造机会。如果我们要牢牢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就一定要记住:机会,是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