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善于用“诈”实践者而言,诈是可用来取得必要优势的工具。邪恶不在于诈本身,而在于进行诈者和她的手段。
具有二千年历史的中国战争谋略一书《孙子兵法》是一部欺骗指南。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视(示)之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兵打仗,就是要用诡计,所以用别人都能看见的、知道的招法,而要用那些别人看不见、不知道的。
善用疑兵,误敌制胜。
这一谋略被众多日本商人运用于经营实践之中。它与直接的、赤裸裸的商业欺骗不同,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开活动或故意暴露秘密有意识的误导对方的思维,从而掌握竞争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对方是否被误导,是由对方的判断决定的。
日本的卡西欧公司,曾一度是精工手表的竞争对手。精工公司以仿造瑞士手表起家,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卓著成绩。卡西欧公司明白,如果尾随精工公司之后,将难有出头之日,唯有独辟蹊径,才能给企业带来生机。于是,它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并传出消息,说准备转产,以迷惑对手,暗中却把眼光盯在以石英晶体为振荡器的显示技术领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开发了精确度很高、造价更低的石英电子表。尔后,又以石英振荡器为中心开发出了一系列电子新产品,除了电子手表外,还有收录机、电子钟、文字处理机、计时器和电视机等。近几年来,以液晶袖珍电视机为首的新产品系列,使卡西欧公司在逆境中迅速发展,销售增长率在同行业中卓然而立。
“善用疑兵,误敌制胜”谋略的关键,是通过一些公开的或秘密的行动,使对手的思维判断误入歧途,导致其决策失误。这就要求企业具有逆向思维能力和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通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来调动对手,使之落入自己的“圈套”,进而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诱敌过程中,其行动必须保密,走露一点点消息都将导致整个谋略的失败。不过,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商业间谍又无处不在,一般来说,竞争对手之间能够保守的秘密已是极少。”善用疑兵,误敌制胜”谋略的难度越来越大。
善用疑兵,误敌制胜,这一谋略只有在保密程度相当高的项目方面实施,并且要“假戏真做”才能取得成功。
谎言重复百遍就是真理
美国人对世界宣传说自己“客观、公正”的典范,新闻的“客观、公正”简直就成了美国的自由与民主的化身。其实稍注意一下就发现美国人这是在作秀蒙人。远的不说,就拿最近几年的事说吧,美国政府为了达成其目的动用新闻媒体预制假新闻的事情历历在目。
伊拉克战争前,布什政府为了获取国际、国内对于其侵伊战争的支持,让美国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威胁”。为了配合这种新闻造势,美国甚至将卫星照片和所谓的“特种情报”让媒体进一步发酵,通过这种铺天盖地的新闻狂轰烂炸使得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不得不相信:伊拉克确实是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不加以阻止后果的确是很严重!于是美国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对伊动武的许可,悍然发动了侵伊战争。
但是当美国攻下伊拉克,将其整个国土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什么生化武器!世界各国及美国人民这才发现,原来他们结结实实地被美国所谓“客观、公正”的媒体涮了一回;在世界的严厉斥问声中,美国以“情报有误”为由一笔带过,接着通过美国媒体的放大镜头将伊拉克被萨达姆残酷统治的镜头向世界反复传放,那意思很明白:即便伊位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就冲“萨达姆的黑暗统治”美国发动战争也是正确的!什么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美国政府与其媒体炮制的新闻就是最经典的写照!
除了伊拉克战争之外,科索沃战争、轰炸南斯拉夫以及美国诸多的对外侵略战争中,都可以看到美国新闻部门与美国政府串通一气、颠倒黑白的炮制的虚假新闻。在这里完全没有新闻应有的客观与公正,只有谎言与欺骗!
为什么一向标谤为世界“最为公正、客观”的美国媒体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着美国政府后面指鹿为马、争作谎言的出声筒?道理很简单:这是一切国家媒体的必然!任何一种媒体只要其存在于国家之中,它首先就要考虑到所在国的国家利益,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生存与立足之地;同时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国家,由大财团控制下的各新闻媒体同样也要将经济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多种利益的制约下,媒体与政府勾结炮制假新闻或者预制新闻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当然这种情况下新闻的“客观与公正”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为美国政府侵略行径呐喊的美国媒体倒是更信奉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百遍就是真理!
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三国时期,东吴孙翊为丹阳太守。由于他性情急躁,部下多怀怨恨,都督妫览趁机勾结边洪等人,阴谋暗杀了孙翊。妫览借机掌握了孙翊生前的权力,并把他的姬妾全部霸占为已有。孙翊的妻子徐氏长得端庄貌美,楚楚动人,妫览便向徐氏提出娶她为妻的要求。徐氏见自己身单力薄,就答应妫览,要等到月初的晚上,祭奠了亡夫之后,才能嫁给他。妫览为徐氏的应允而高兴不已,便暂时放松了对她的逼迫。徐氏趁机暗中联系了孙翊的旧部孙高、傅婴等人为亡夫报仇。到了那天晚上,徐氏在灵堂上祭奠了孙翊后,回到屋内换上衣服,布设帷帐,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妫览在暗中观察徐氏的言谈举止,没什么可疑的地方,便走进徐氏的房门,徐氏上前笑脸相迎,妫览见状,更是得意忘形。没想到,刚进屋,徐氏突然大喊起来,孙高、傅婴应声而出,当场杀了妫览。
在实力对比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可暂时避开冲突的锋芒,表面答应对方的要求,而私下却着手策划应付对方的计谋,以待时机降服对方。徐氏在妫览相逼的时候,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就有杀身之祸,徐氏对自己的窘况是相当清楚的,故而采用缓兵之策,表面应允了妫览,拖延日期’迷惑了对方,使他信以为真,争取到了时间。徐氏秘密行事’暗中联络孙翊旧部,做好为亡夫报仇的计划和准备。最后达到了杀妫览,报杀夫之仇的目的。
对喷放‘‘烟幕弹’’这招,刘备是深谙其道。他助曹操灭了吕布后,随曹操来到许都。曹操为收买人心,封荐刘备当了大官,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刘备平生第一次飞黄腾达,全赖曹操之功。但曹操一直在防范刘备,将他控制在势力范围之内。面对曹操的怀疑,刘备大放“烟幕弹”,装傻扮弱智,沉住气韬光养晦,从而能得以保全性命,寻找机会脱离曹操控制,鱼游人海。假使刘备像张飞一样,动辄就烦躁发怒,那样早就必死无疑了。曹操是谁,刘备在他身边,只要稍有违抗,脑袋必会落地。刘备很聪明,五条件地服从了曹操,极大地满足了曹操的虚荣心,成功地麻痹了他的防备之心。
刘备既然投靠曹操,就势必要东要西。他借口袁绍灭了公孙瓒,向曹操请兵去击袁术。曹操早被刘备放的“烟雾弹’’迷昏了头,出手大方,结果遣5万兵马给刘备,逐鹿中原,争夺霸主之位。曹操被刘备大大地耍了一通,当了一回大笨蛋。后来刘备又请来诸葛亮,如虎添翼,难怪曹操一提刘备就头痛,偏偏刘备不是董卓也不是袁绍,以仁服人,口碑极好,谁都称赞,气得曹操除了大骂他“大耳贼”外,根本无计可施。刘备之所以最终得以天下三分居其一,就是因为他在自己力量较弱的情况下,善于放“烟幕弹”,藏锋敛锷,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以图大业。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出了名的会放“烟幕弹”的高手’那就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他从一国诸侯王沦落为奴仆’为人养马,给人尝便,忍下了诸多屈辱,以此假象迷惑住了吴王夫差,打消了他的疑心,终于复国成功。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因为连年战争,元气大伤,处于低潮,吴国灭亡以后,不少小国就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一吐胸中20多年的郁闷之气。
学会放“烟幕弹”,就能在力量薄弱的时候,迷惑住竞争对手,抓住时间,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大获全胜。
谁是冤大头
1986年年初的某个时期,所罗门兄弟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的头一个年份。董事长约翰。古特弗伦德走出了位于交易厅顶头的办公室,开始做他的巡视。在交易厅里,每时每刻都有数十亿美元在交易师的手中面临风险。而古特弗伦德只要在交易厅里走走,向交易师问上几个问题,就能够摸准此地的脉搏。他有一种邪了门的第六感,可以在危急尚未出现时找到它。古特弗伦德仿佛可以问出正在亏掉的金钱。
古特弗伦德,是神经痛苦不堪的交易师最怕看见的人。他喜欢悄悄从背后让你大吃一惊。这让他觉得很开心,但你恐怕不会觉得好玩。在夹住两只听筒手忙脚乱试图挽回灾难的当口,你当然不会有工夫转过身去看他。你本来就无须如此。你可以感觉到他来了。你周围的那帮人突然想得了癫痫病似地忙活了起来。人人都做出一副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个个都把眼睛盯着你头顶的正上方。你会有一种冷彻骨髓的感觉,就好像知道有一头灰熊正在悄无声息地走近。头脑中骤然警铃大作:古特弗伦德!古特弗伦德!古特弗伦德?
在多数情况下,古特弗伦德只是安静地停留片刻,然后就走开了。你可能根本看不到他的人。有那么几次留给你的唯一的线索就是在椅子边上留下的粪块似的烟灰,想想看,这留下她就好像名片一样。古特弗伦德的雪茄灰比所罗门公司别的老板留下的都要长,而且成型特好。他用的牌子比别人的贵得多,这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毛毛雨,他从198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出手中获益4000万美元;1986年,作为公司董事长,他又给自己发了310万美元的年薪,比华尔街上任何一位CEO都要高。
不过,在1986年里的这一天,古特弗伦德好像有点古怪。一扫往常那种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一次他径直走向约翰梅里韦瑟的桌子,梅里韦瑟是所罗门公司的董事,也是公司里最优秀的债券交易员。她低声讲了几句。近处的几个交易员都竖起了耳朵。当时古特弗伦德所罗门兄弟公司被演绎为了一个传奇故事,成为它的内在标志的一部分。他说的是:“一手,100万美元,不反悔。”
一手,100万美元,不反悔。梅里韦瑟立刻就品出了其中的意味。这位华尔街之王——《商业周刊》曾经这样恭维过古特弗伦德——想玩一手“说谎者的扑克牌”游戏,赌注是100万美元。他总是在下午同梅里韦瑟和后者手下的6名年轻的债券套利交易员玩这种游戏,并且常常输得一塌糊涂。有些交易员说古特弗伦德简直不堪一击。另一些人——大有人在——无法想象无所不能的古特弗伦德也会出局,辩解说输掉游戏正是他的本意,真相究竟如何只能是一个谜了。
这一次古特弗伦德的挑衅中最惹人注意的是赌注的额度。一般来说他的下注不会超过几百美金。100万?闻所未闻。最后三个字“不后悔”意味着输家将要忍受极大的痛苦,但又不能嘀咕、呻吟和怨天尤人,只能一屁股坐下,独自品尝亏空的滋味。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单排上梅里韦瑟而不是别的级别稍低的经理?这不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吗?要知道,梅里韦瑟可是游戏之王,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厅里玩“说谎者的扑克牌”游戏的顶级高手。
可是另一方面,你在交易厅里将会学到的一手就是,想古特弗伦德这样的赢家总是有道理的,这也继续有点强词夺理,但至少他们在心里头有一个想法。我不是古特弗伦德肚里的蛔虫,不知道他骨子里的想法,但我知道在交易厅里每个人都玩赌博游戏,他也知道,而且死乞白赖想跻身其间。我想古特弗伦德当时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就从高高的台子上向下跳水那样。还会有人比梅里韦瑟更合适的吗?此外,梅里韦瑟恐怕也是整个交易厅里唯一的既有胆量也有前放手一搏的人。
为了说情当时的情景,有必要在提示一些背景资料。约翰梅里韦瑟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已经为所罗门兄弟公司转了几个亿。他有一种不露声色的超常本领,这种能力在普通人升上极为罕见,但对交易员而言则至为宝贵。绝大多数交易师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就可以看出赢钱或者是亏钱——时而趾高气扬,时而垂头丧气。但是,你永远也猜不透梅利韦瑟的心思。我想,他拥有不可思议的控制力,能够压制住两种往往会摧毁交易师的脆弱情感——恐惧和贪婪。在狂热追求私利的人群中,这一点尤为可贵。所罗门内部许多人认为他是华尔街上最优秀的交易师,在谈到他时,人们一贯用的都是敬畏的口气:“他是这里最出色的”,“最了不起的风险承担者”,或者“玩说谎者的扑克牌的老手”。
梅里韦瑟被他手下的年轻交易师们奉若神明。他们的年龄从25岁到32岁不等(梅利韦瑟自己已经接近40岁了)。绝大多数拥有数学、经济学或和物理学的博士学位。可是,一旦加入了梅里韦瑟的交易小组,他们好像就玩掉了自己的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全都变成了小学生,沉溺在“说谎者的扑克牌”里不能自拔。他们把它看成“咱们的”游戏,从而把它提升为一项严肃的活动。
在这种游戏中,约翰古特弗伦德向来都是局外人。虽说《商业周刊》将他列入封面人物并且赠以“华尔街之王”的封号,但对他们来说却不值一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全部症结的所在。古特弗伦德是华尔街之王,而梅里韦瑟却是游戏之王。当古特弗伦德欣然接受媒体诸君的加冕时,你几乎可以听见交易师们脑子里的想法:蠢货们就喜欢抛头露面。公平地说,古特弗伦德也是交易师出身,但这样将就好比一个老妇人吹嘘自己年轻时如何亮丽迷人。
优势连古特弗伦德自己似乎也无意否认。他热爱交易。同管理相比,交易行为的直接了当令人艳羡。你自己下赌,输赢乐居其一。如果赢了,大家——从交易师直至公司最上层的头头脑脑——都会羡慕你、妒忌你和惧怕你。这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你控制着金钱。而管理人员,尽管同样有人羡慕、妒忌和惧怕,但却不免心虚。你并没有为所罗门公司赚到一分钱。你自己从未在市场上承担过风险。你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人质。承担风险的是他们。每天他们都在工作中验证他们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在风险世界中比别人更高明。公司的收入来自像梅里韦瑟这样的风险承受者,而他们能否赚到钱则并不取决于古特弗伦德之流的意志。许多人认为,古特弗伦德之所以向这位套利大师叫板,100万美元一手,无非是为了显示他也是这个圈子里的玩家。如果你打算炫耀自己,“说谎者的扑克牌”是唯一的选择。对交易员来说,这个游戏的意味非同一般。约翰梅里韦瑟相信,“说谎者的扑克牌”同债券交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可以检验交易员的性格。她泄露了交易师的直觉。好的玩家也就是优秀的交易师,反之亦然。对此,我们全无异议。
游戏的玩法:一群人——少则两人,多则10人——围成一圈。每人拿一张美钞在手上。这有点儿类似于“猜牌”游戏。每个人都竭力欺骗别人,让他们相信自己报出来的美钞上的流水号。每个人开始“叫牌”。例如,他会说,“三个6”。意思是说,每张美钞上的流水号里,包括他自己的在内,加起来至少包括三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