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些大事情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了以下四条忠告,而争取改掉这四种缺点:其一,盛气凌人;其二,妄自尊大;其三,趾高气扬;其四,好大喜功。
这四点不过是人类的劣根性中的几种表现而已,它们都越出了谦卑,而走向人类之美德的反面。如果人们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
当一个人走在傲慢与谦卑之间的那条窄窄的小道上时,宁取谦卑,而勿取傲慢。
富而不奢可免遭记恨
富可敌国让人羡慕,富而不奢却可以让人敬佩。
众所熟知,全世界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是洛克菲勒,不用说,他的家庭生活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王室家族。虽然如此之富有,但洛克菲勒自始至终对儿女的零用钱都管得很紧。
他规定,儿女的零用钱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七八岁时每周三十美分;十一二岁时每周一美元;十二岁以上时二美元。并给每人发一个小账本,让他们详细地记录每笔支出的用途,在发放零用钱时他要审查。钱和账都清楚,且用途正当的,下周递增五美分,如果账目不清楚且用途不当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递减。儿女们还可做家务活来赚得报酬,补贴自己的零用。就像逮一百只苍蝇十美分,逮一只耗子五美分,背柴、剁柴、拔草等等都有报酬。儿女们都抢着干。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兴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曾主动要求合伙承包替全家人擦鞋的零活儿:皮鞋五美分每双,长筒靴十美分每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全家人都各自吃配给的份额,在烤蛋糕时要儿女们交出等量的食糖。在此期间男孩子们合办“胜利”菜园,种瓜菜卖给家里和附近的食品杂货店。纳尔逊和劳伦斯还一起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在外出上大学时,儿女们的零用钱和一般同学的也大致相同,要是有额外花消就必须申请,四儿子温斯格普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有次欠账还不出,只能向大姐巴搏借钱救急。
在读大学时,小儿子“胖娃娃”戴维(大通国民银行总裁)同样恪遵家教。有次从学校放假返回纽约,他记账时被同行的一个同学看到:饮料、菜各花费多少,真是难以理解。洛克菲勒视唯一的女儿为掌上明珠,但他仍毫不放松地培养她在生活上要俭朴的作风。他自己出于对宗教的信仰从不抽烟,也不允许儿女们抽烟,规定如果儿女们在20岁以前不抽烟可得奖金二千五百美元。在他发现巴博抽烟后,极力劝她戒掉,要不然就不给她奖金式津贴。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洛克菲勒知道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有这种倾向,走最容易的路,走阻力最小的路”,在这方面他要儿女们得到磨炼。
百年来,洛克菲勒家族繁衍至今,世世平安,代代兴盛,几乎没有什么人对他们心存记恨,口出恶言,这是因为他们拥有世代俭朴、为人低调的家风。
由于受历史习惯的影响,人们常将一些伟人、名人和有深远影响的人称为圣贤之人。这是相对于凡人、常人来说的,是因为圣贤之人有高于凡人、常人之上的品性、功德及才智。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今圣贤之人不仅有上述特征,最主要的他们还具有隐炫之智。农家出身的曾国藩,念念不忘勤俭之家风,虽身居高官,但从不奢侈。他曾经说道: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并深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其中的道理。所以,在他为官的几十年中,“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他自己对衣食住行的态度是“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在吃的方面很清苦,穿戴方面也从不讲究。当时一些人的一件衣服就价值千金,而他作为这样的高官,“所有的衣服还不值三百金”。在衣服多时,便让家人把存放在家中已经多年不穿的旧衣服送到军营。他很爱喝茶,但却很节省,便经常请人带钱回家,让家人帮他在家乡买既便宜又好的茶叶捎到军营中。
曾国藩以身作则地影响着他的家人,并“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在他率军驻扎安庆之时,其夫人也在蜀中。要求夫人每日纺绵纱“以四两为率,二鼓后即止”。夫人十分自觉,经常纺纱至深夜。
一次,夫人纺纱,没有觉察到已是三更,长子曾纪泽已经躺下。害怕纺车声影响儿子休息,夫人就对儿子说:“今为尔说一笑话,以醒睡魔可乎?有率其子妇纺至深夜者,子怒置,谓纺车声聒耳不得眠,欲击碎之。父在房应声曰:吾儿可将尔母纺车一并击之为妙。”曾纪泽听后,不但毫无怨母之意,反而更加敬重母亲。翌日早饭时,突然,曾国藩故做生气地问,为什么说让孩子击纺车?遂之,哄堂大笑,坐中无不喷饭。
为保持这种勤俭的家风,曾国藩对子女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曾国藩可谓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子女要勤俭治家。为此他曾多次强调: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还反反复复讲述这其中的道理: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多有贤智风味。勤俭自恃,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以祖辈们这种勤俭治家的事迹来勉励子女们一定要保持俭朴之风,强调: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但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他这样言传身教地给子女们讲勤俭治家的道理,同时更注重在行动上培养出他们良好的习惯。在儿子入学读书时,不允许多带银两;在过年过节之际,不允许奢华铺张;在儿女们大婚之时,规定每人购妆奁不得超过二百银,也不可多请宾客。由于他长年统兵在外,不在儿女们身边,但是他经常写信给他的弟弟,请他帮助管教子女。
在信中他给弟弟曾国荃这样写道:“闻林文忠(指林则徐)三子分家,各得钱六千串,督抚20年家产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闻儿子纪泽订婚,他马上写信回家,告诉家人诸事都要节省,新婚当日,不必过多请客。并强调:新儿媳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儿媳入门后,又提醒儿子:虽衣食丰适,宽然无虑,但也不能忘记勤俭。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做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而不事操作。在纪泽主家后,曾国藩又告诫他: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在纪泽主持其妹出嫁时,曾国藩吩咐纪泽:余向定妆奁之资二百金,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曾国藩在子女们成长过程中,丝毫没有松懈地教育他们要勤俭治家。
在居家长久之计方面,曾国藩曾强调: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一定要牢记此二语。在他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还指出:家道的长久,并非凭借一时的官爵,而是依靠长远的家规;也非依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凭借众人的全力支持。如果我有福,将来罢官回家,定与弟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一视同仁地对待贫穷之人和富贵之人。兴盛时,预做衰时之想。这样,我们的家庭自然会有坚固的基础。
历来,人们都敬佩曾国藩是为人处世善于为官的高手,从他严格要求家人勤俭生活方面便可窥见一斑。
不要告诉别人你更聪明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敌对斗争中使用。如邓小平在抗日战争中就做了这样的指示:“要使敌人看不起我们,要善于采取一切手段麻痹敌人。”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策略仍经常被低调者所使用。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种韬略还可用来维持与改善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当你发现了他人的错误而又不能不指出时,使用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的铁定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也应该做得低调一些,“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或者提醒他错了好像是他没说清楚的。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著名科学家玻尔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尊重他人但又非常坚持真理的人。当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常常预先声明:“这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学习。”这句话后来成为一句名言被人印在一期物理杂志的封面上,作为献给玻尔的生日礼物。
一次,有人发表学术演讲,效果非常糟糕,玻尔也认为这个演讲“完全是瞎扯”,但他仍然热情地对演讲者说:“我们同意你的观点的程度,也许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大!”
玻尔同爱因斯坦展开过一场为期近30年的学术大争论,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对立,但爱因斯坦认为,在反对他的观点的阵营中,玻尔是最接近于公正地处理他所代表的学术观点的人。玻尔这种低调的态度及他在为人方面的其他杰出表现,不但有助于他取得巨大的学术与教育成就,而且使他深受人们爱戴,使他的为人往往比他的科学教育成就更为人们所仰慕和歌颂。有人把他称为“从天而降的佛祖”,有人颂扬他“与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同辉”!
可见,低调一点,尤其是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你将会更平易近人、更受人尊敬。
放下“身架”才能提高“身价”
“身架”并不等于“身价”,有时候放下“身架”反而能获得更大的“身价”。
对于每一个刚走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得从事“高人一等”的职业。纵观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经历,更多的人都是经历了别人眼中所谓“低人一等”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阅历,才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谓“低人一等”的职业上干出了成绩。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架,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这里并不是说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也应有这样的勇气。
人的“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