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菜根谭人生解读书籍 > 第六篇 解读菜根谭的处世智慧2(第1页)

第六篇 解读菜根谭的处世智慧2(第1页)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菜根谭语录】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释义】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就是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因此他凡事都要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望淡薄的人,不但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就是对待别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可见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爱好,既不过分讲究奢侈豪华,也不过分刻薄吝啬。

在国内某地,有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行驰在盘山公路上。长途客车上三名歹徙居然盯上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

只有一中年瘦弱男子应声奋起,却被打伤在地。男子气极.奋起大呼全车人制止暴行,却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半个时辰后,三歹徒与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归来。车又将行.女司机要被打伤流血的瘦弱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倔持起来。

“喂,你下车吧,我的车不拉你!”中年男子急了,说:“你这人怎么不讲道理,我想救你还错吗?”

“你救我?你救我什么了?”女司机矢口否认,引得几个乘客窃笑。中年男子气极,恨自已身无大侠之力!救人未救成,可也不该得此亡被驱逐下车的结果呀,他坚决不下。“再说我买票了,我有权坐车!”女司机扬起脸无情地说:“不下车,我就不开。”

没想到的是,满车刚才还对暴行熟视无睹的乘客们.却如刚刚睡醒般,齐心协力地劝那男子下车:“你快下去吧,我们还有事呢,耽搁不起!”有几位力大的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使人想起莫泊桑笔下《羊脂球》里的情节。

三个歹徒咧着嘴笑.得意地笑了。其中有个黑皮无赖毫不知耻地说:“哥们把她玩恣了!”另外两个歹徒也胡言乱语:“她是我对象,关你屁事!”一场争吵,直到那男子的行李从车窗扔出,他随后被推搡而下。汽车又平稳地行驶在山路上,女司机掠了一下头发,按响了录音机。车快到山顶,拐过弯去就要下山了,车左侧是劈山开的路,右侧是百丈悬崖。汽车悄悄地加速了,女司机脸上十分平静,双手紧握着方向盘,眼睛里淌出晶莹的泪水。

一歹徒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说:“慢点开,慢点开,你想干什么?”女司机并不说话,车速越来越快。歹徒企图扑上去抢方向盘,汽车却像离弦的箭向悬崖冲去……

第二天,当地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半路被赶下车的中年人看到报纸哭了。谁也不知道他哭什么,为什么哭……

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工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但让人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是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须瓦解无须重构:“凤凰涅磐”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在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每天需要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的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节目好赖地一直看到银幕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但心中仍不免时时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对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似乎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每个人都有所谓思维,这种思惟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与淡泊之分,宽厚是心念浓艳所致,而淡泊过度就流于吝啬。所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宽厚与淡泊之间必须拿准尺度,因为宽厚过度就流于奢侈,而淡泊过度就流于吝啬。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当然并非坏事,因为人一旦和外物接触之后绝对不可能丝毫不起反应。但是浪费无度足以败坏身,刻薄寡恩必来将失人,人的失败往往起因于这两件事。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生活原则是,既不要太浓艳而成为奢侈,也不要太淡薄而成为寡恩。

多心为祸,少事为福

【菜根谭语录】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释义】人生的最大幸福,并非功名富贵,应该是一生平安无事的没有任何祸端,而所有祸端多半是由多事而招为。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就无须怀疑别人有过对我什么不利的言行。

人的社会生活有其自身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明智的办法是避在一个平静的港湾里,待惊涛骇浪自己消退。你的应变措施经常使事情变得更糟。不论是天道还是人道,一切应顺其自然。明智的医生知道何时应该开药方何时不用开,有时候不开药方是更见功力的。有时袖手旁观是平息尘世风波的好方法。如果你现在暂时低头,将来你会将其征服。要弄脏一条河流是很容易的。但未澄清之水,你却不能通过动手动脚使其清澈,只能任其自清。拨乱之道,莫善于待其反正。

当然,更不要无风起浪,胡乱猜疑,无端猜疑,于事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事情,人生的灾祸莫过于多疑猜忌。只有那些整日忙碌的人才真正懂得无事清闲的幸福;只有那些心平气和的人才真正理解疑神疑鬼的祸害。

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友善被曲解为恶意,好心被认为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加小心。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做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态度。正像上面引用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是忠诚的劝告,富人对儿子称赞,因为亲近,忠告便显得聪明;对邻人之父非亲非故,结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谤。”显然失去公正的态度。

猜疑危及国家安全。历史告诉我们,君臣相互猜疑则天下就会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向被认为能选贤任能、精明能干,但也有一定偏颇之处,就是过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对人不信任,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出将人相,茕茕孑立。诸葛亮对受降之将魏延始终用而不信,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军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诸葛亮死之后,又发生魏延的冤案,蜀汉元气大伤,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不利局面。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信人者不疑人,疑人者不信人。

对别人无端地猜疑,貌似无端,实在有端,猜疑源于偏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疑人偷斧”的故事在我国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丢斧子的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真像之前,总是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且怎么看怎么像,连吃饭走路说话办事都像个小偷儿。当他找到斧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世间本无事,庸人自相扰”,病根就在自己多疑。

其实,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你走进办公室,大家议论的话题突然中止;你爱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单独说了几句话,可回来后你却发现他(她)什么也不对你说;你的上级忽然三天没训斥你了……碰到这些事情,你心里是不是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觉得别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如果你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这更可能只是你的多疑?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却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却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