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到慧能的偈颂,意识到这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年轻人,就是自己最优秀的接班人。于是慧能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智慧在于心灵的透悟。它跟知识有关,但并不等于知识。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是有知识的人。
【一日一悟】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把聪明停留在嘴巴上,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
莫做有知识的傻瓜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王寿的书生,在外地求学。他癖爱读书,乐此不疲。那时的书,是抄写在竹片上的,再用皮革串起来。王寿为了抄书,在自家房前房后种满了竹子。他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用来借书、抄书、看书。
有一年,王寿的母亲去世了,他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背了一些书,准备途中抽空看看。这些书重得很,结果只走了几里地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他只好坐在路口休息,并随手抽出一册书来读。
这时有个叫徐冯的隐士从此路过,见他背这么多书,就停下来跟他打招呼,并说:“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王寿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否定读书,不禁愣住了。
徐冯笑笑说:“人是要做事情的。做事,要依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而有所不同。比如少年时、欢愉时,可以狂放一些;老成时、主持礼仪时,就应持重一些;国家太平时可以出来治事;国家动荡时最好退而隐居。所以聪明的人做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书呢,它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于人的勤奋思考而产生,所以人的智慧并不是以藏书多少来衡量的。你是聪明人,为什么不去勤于做事和勤于思考,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东西到处走呢?”
王寿听了,如梦初醒,再三拜谢徐冯,还当场烧了自己所带的书,手舞足蹈地轻身去了东周。
这个王寿,幸亏有高人指点,使他大彻大悟,要不然一辈子就被这些“死人棺材”耽误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读书学习是连在一起的,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好像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读书。其实,学习未必是读书,读书也未必是学习。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做人做事的理念,未必都从书本上来,只要能学到而且有用,无论是从哪里来,都是学习。
由此也可以得出如下的道理:
1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知识丰富不等于有智慧,有智慧不等于知识丰富,读了很多书,却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不知道办事的要点,跟一个书柜没有两样。
2莫做有知识的傻瓜。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而是如何运用你知道的。你想变得聪明,除非你大胆运用并验证你的知识。
3学你所需。学习的顺序是:首先学习能改进当前工作的知识——从需要中产生的学习欲望能让自己聪明十倍;其次学习能改进思维品质的知识,尽量不学习看不到用途的知识。
【一日一悟】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想法越单纯,智慧越清明
无论是修佛道,还是修俗道,起点低没关系,关键第一步不要迈错。把方向搞错了,去西天取经,一个劲地往东土跑,错得就离谱了。虽说地球是圆的,但西天并不在地球上。走错了方向,回头才是岸,非得返回来重新走过不可。
佛祖修行都得从低位起修,而凡人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也只能像僧人学佛一样,从低处起步。你的志向是“元帅”,也要从“士兵”干起。即使是老板的儿子,一生下来就是候补老板,地位高得很,但管理水平很低,还是得乖乖地在老师手下念小学。
安妮特出身在一个贫穷家庭,成年后,她在纽约第五大街的一家女服裁缝店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当打杂女工。她经常看到女士们乘着豪华轿车来到店里,在镀着金边的大试衣镜前试穿她们的漂亮衣服。店里的女老板也和她们一样,穿着讲究,举止得体,端庄大方,高贵典雅。她心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欲望:我也要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此后,她每天开始工作之前,都要对着那面试衣镜,很开心、很温柔、很自信地微笑。当时的她虽然经济拮据,只能穿粗布衣服,但她想象自己已经是一个身穿漂亮衣服的夫人,待人接物也和那些贵夫人一样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她对工作也积极投入,仿佛那间裁缝店就是她开的一样。经过几年修炼,她的气质发生了质的改变,她的工作态度以及优雅举止都赢得了老板、顾客的尊重和喜爱,尽管她只是一名打杂工。
后来,老板觉得安妮特是员工中最有头脑、最有气质的,而且表现也是最杰出的,于是,她把裁缝店交给安妮特管理。安妮特凭着勤奋好学,很快成了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还成了一个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她也很自然地走进了贵夫人的行列。
没有特殊背景的人,更应该“安然地在徒众中修行”。一方面,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不断修炼自己;另一方面,要做与目前身份相称的事,也就是守本分。
在人生中,起点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要高远;进步快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安然处之、静而思之、勤而行之。有了这样的态度,成佛都够了,何况是成就俗世的事业呢?
【一日一悟】
腰缠万贯不如读书万卷。
专心的力量
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作出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再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也必能使之有所成就。生活中最明智的事情是精神集中,最坏的事情就是精神焕散,用心不专是生活的一个大忌:一事无成常常就是用心不专的恶果。
一个小沙弥,入寺院以来,诵读经文总是不入心,容易走神,还常常打盹。在老方丈的授意下,寺里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心形的坐垫。后来又为他做了一个心形的木鱼。
这个原本心猿意马、神游不定的小沙弥就真的安下心来,气定神闲、专心致志了。
后来,当他终于成了高僧、做了法师时,他在一本专著里写道:“一个人无论干什么、无论从事什么营生,只有端坐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方能心安理得、出神入化,在自己所从事的行当里,建功立业、出类拔萃。”
只有专心,才能兢兢业业;只有专心,才能出神入化;只有专心,才能心无旁骛。无论干什么,专心致志是成功的前提。
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的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有许多庸人,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学无所长,碌碌无为?不难发现他们的突出特性就是难以专心致志。一个花很多时间去凿很多口浅井的人,又怎能挖出深井的甘饮?没有事情是简单的,任何一件事完成起来都要花费相当的精力,人心无法一分为二,只有专心是解决问题最好最快的途径。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要想学有所成、事有所成,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专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在孟子的《奔秋》中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弈秋的棋技非常高,有两个人向他学习棋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解,看老师下棋,而另一个人却在学习的时候想着拉弓去射大雁。结果不言而喻,前者从老师那里学到精湛的棋艺,而后者却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两个人的结果会有这么大差别呢?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两个人用心不同所致。两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不一样: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那么他们的结局的差别如此之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专心是成功的基石。不通过专心致志的学习,要想取得成功,那只是空想。
一个人只要专心做一件事,全身心投入,积极完成它,永远不会感到筋疲力尽。不把自己的思路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专心于手头的事,就是效率和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你的效率,必须学会如何拒绝那些耗尽你精力的活动和事情,不要超前,不要落后,准确把握现在,融入现在,不要一味痴想未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成功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