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聪明人做聪明事 > 第六章 聪明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第1页)

第六章 聪明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第1页)

聪明人如果说取得成功更容易的话,那么其眼光应该是独到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而是追求长远和永久的胜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笑到最后”。只有笑到最后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第一节:卧薪尝胆的经典启示

耐心是等待时机成熟的一种成事之道,反之,人在不耐烦时,往往易变得固执己见,粗鲁无礼,而使别人感觉难以相处,更难成大事。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也失去了明智的头脑去分析事物。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抱有一份耐心,先打好基础,筹划好资本,然后再着手行动。

大丈夫就应当能屈能伸。在山穷水尽之时,忍辱负重,守静待时;在柳暗花明之时,持力而为,繁荣人生。

勾践念念不忘会稽山之耻,想要在此山建城郭,重立都城,就把这事情交给范蠡承办。范蠡日察地理,夜观天文,造成了一座新城,团团围会稽山入内。西北方在卧龙山上立了飞翼楼,示为天门;又在东南方挖了漏石窦,示为地户。外郭长长绵延十数里,却单独留了西北一个豁口,称道“已臣服于吴,不敢壅塞贡献之道”,表现出服软姿态,其实则是为了异日进取姑苏之便。

制度俱备,勾践迁入新都,对范蠡道:“我实不德,竟然失国亡家,为吴奴役,如果不是大人相助,又怎会有今日?”范蠡道:“此乃大王之福,非我之功,只要大王时时不忘石室之苦,终有一日越国当兴,吴仇得报。”勾践大喜,封了范蠡为相国,又授了大将军,专治军旅;再封文种和计然二人为大司马,辅治国政,尊贤礼士,敬老恤贫。越国上下一片欢呼。

勾践急切要复仇,苦身劳心,夜不倦卧。他命人采了大批柴薪,积成丈高,夜夜栖息上面,不用床褥,又命人悬一苦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

这还不止,勾践自己每出游,必载饭与羹于后车,遇到年幼的小童,取饭羹哺之,问其姓名。遇耕时,躬身秉耒,夫人自织,与民同苦。七年不收赋税,食不加肉,衣不重彩。

二十年后,在勾践如此的忍辱负重、励精图志下,越国渐渐强大起来,有了近乎称霸的资本,于是向吴国大举兴兵复仇。一天夜里,范蠡悄悄带了右军,离吴营不足十里处伏下;文种又带了左军,溯江而上五六里以待吴兵;勾践自率了中军,鼓声震天,似欲前袭吴营。

结果吴国大败,吴王投身烈火自尽。

这个“卧薪尝胆”的著名故事向来被当作“韬光养晦”的案例来讲。其实这里面也蕴含着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为人处世,巧遇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忍住性情,慢慢筹划资本,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才是智者的选择。

第二节: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做事切不可幻想立竿见影,马上顺手擒来,必须学会等待。当然,这等待不是消极无为,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准备,蓄势待发,放开长线钓大鱼。

唐代武则天时,湖州别驾苏无名以善于侦破疑难案件而闻名朝野。一次,他到神都洛阳,恰巧碰到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的一批宝物被盗,武则天诏令破案。

原来,有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太平公主各种珍贵宝器共两盒,价值黄金千镒。太平公王收到母亲这批赐物,即带回家中密藏了起来。但是,一年之后宝物不翼而飞。这是圣上御赐的宝物,太平公主不敢隐瞒,立即告诉了武则天。

武则天知道后,认为有损她的脸面,恼羞成怒,立即召来洛州长史,诏令他两日内破案,如限期之内不能缉盗归案,则以渎职、欺君问罪。

洛州长史恐惧万分,急忙召来州属两县主持治安和缉盗的官员,向他们投下制签,下令两日之内破案,否则处以死罪。两县的缉盗官员们无力破获这样的大案,只是依照长史的做法,召来一班吏卒、游徼,严令他们在一日之内破案,否则也是处以死罪。一件疑难大案的侦破任务,便如此一层一层地推了下来。

无法再往下推的吏卒和游徼们手中拿着上司的死命令,一时慌了手脚,只得来到神都大街上碰运气。恰好,他们碰上了晋京的苏无名,于是便一拥而上将这桩“御案”告诉了他。苏无名听完后,吩咐他们如此如此,便同他们一块来到衙门。一进衙门,这班吏卒、游徼向着主管缉盗的官员高呼:“捉住盗贼了!”他们的话音还未落地,苏无名已应声进了厅堂。缉盗官一问,眼前来的乃是湖州别驾苏无名,使转身怒斥吏卒、游徼们:“胆大妄为之徒,怎能如此侮辱别驾大人?”

苏无名一见缉盗官训斥下属,便朗声大笑道:“不要怪罪他们。他们请我来此为的是侦破公主万金被盗的御批大案的。”缉盗官一听苏无名是为破案而来,惊喜万分,便急忙向苏无名请教破案的妙策。苏无名不动声色,只是说:“你我立即去见洛州府长史。见了长史,你只需告诉他,御案由我湖州别驾苏无名来主持侦破即可。”缉盗官依了苏无名的主意,带他前往洛州府。

缉盗官和苏无名二人双双来到洛州府。长史一听破案有了指望,立即行礼迎接苏无名,感激涕零地拉着苏无名的手说道:“今日得遇明公,是苍天有眼,赐我一条生路啊!”说完,洛州府长史摒退左右,向苏无名征询破案的妙策。苏无名依然是不急不忙地说:“请府君带我求见圣上。在圣上玉旨之下,我苏无名自有话说。”洛州府长史急于破案交差,立即上疏朝廷荐举苏无名破案。

苏无名心中已有了破案之策,那就是稍安勿躁,以查出贼踪,故而他见了缉盗官,又要见长史,见了长史又要进见圣上,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有目的的。

武则天看过洛州府长史的上疏后,决定立即召见湖州别驾苏无名。

在神都洛阳的宫殿上,苏无名见到了武周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劈头一句便问:“你果真能为朕捉到盗宝的贼人吗?”苏无名答道:“臣能破案。如果圣上委臣破案,请依臣三事:一、在时间上不能限制;二、请圣上慈悲为怀,宽谅两县的官员;三、请圣上将两县的吏卒、游徼交臣差使。如依得臣所请三事,臣下将在两个月内,擒获此案盗贼,交付陛下。”

武则天听完之后,看了看苏无名,便点头应允了他的条件。谁知苏无名奉旨接办御案之后,没有动静,一晃就是一个多月的光景过去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来临了,这天,苏无名召集两县大小吏卒、游徼会于一堂,准备破案。他吩咐,所有破案人员全部改装为寻常百姓,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二门附近巡游侦查。无论哪一组,凡是遇见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哭丧的队伍,必须立即派员跟踪盯上,不得打草惊蛇,只须派人回衙报告即可。

这边苏无名刚刚坐定,就见一个游徼喜滋滋地赶了回来。他告诉苏无名,已经侦得一伙胡人,其情形正如苏无名所说,此刻已在北邙山,请苏无名赶去定夺。苏无名听后,立即下令衙役备马,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苏无名询问盯梢的吏卒:“胡人进了坟场之后表现如何?”吏卒回报说:“一切如别驾大人所料,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奠祭,但他们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烧些纸钱之后,即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似乎在相互对视而笑。”苏无名听到这里,大喜击掌,说道:“窃贼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致哀的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吏卒奉命逮捕了胡人,但对开棺之令不免犹豫不前。苏无名见状,笑道:“诸位不必疑虑,开棺取赃,破案必在此举。”于是,吏卒、游徼们动手掘坟开棺。随着棺盖缓缓开启,棺内尽是璀璨夺目的珠宝。检点对勘之后,证实这些正是太平公丰一月前所失的宝物。

苏无名一举侦破太平公主的失窃大案,震动了神都洛阳。武则天下旨再次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断出此案的。苏无名应召进殿,对道:“臣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谋妙计,来神都汇报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胡人。凭借臣下多年办案的经验,当即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知他们下葬埋藏的地点,只得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寒食节一到,依民俗,人们是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料定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胡盗,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然后相机席卷宝物逃走。因此臣下差遣两县吏卒、游徼便装跟踪,摸清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据侦查的吏卒报告,他们奠祭时不见悲切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因此我决定开棺取证,果然无误。”

苏无名继续说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两天之限,强令府县去侦破,结果必因风声太紧,窃盗们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那么,在证毁贼逃的情况下,再去缉盗追宝,就势必事倍功半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则无功。现在,官府不急于缉盗,欲擒故纵,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放在那里。只要宝物依然还在神都近郊,我破案捕盗就轻如囊中取物?”

苏无名的一番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必要时敢于放弃,然后善于收手。耐心等待,不急不躁,伺机而动,才能把事理层层剖析清楚之后步步为营,稳操胜券。

人生路上,既要健步如飞,又需稳妥前行。脚踏实地地坚持不懈,机会总会垂青于你。

第三节:在大处着眼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时年不满二十,因为权贵掣肘,不同派系斗争如同水火,朝纲混乱。有励精图治之志而羽翼未丰、势位尚不牢固的楚庄王,无可奈何,便佯装平庸,深居后宫,一度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表面上是不问政事,暗中却在察民情,辨忠奸,识贤遇,访良才,长羽翼,准备重振朝纲谋大业。

楚庄王有个爱妃叫樊姬,贤而慧。她让庄王不要天天陪她,应该多往其他6个嫔妃处休息。庄王问她这是什么原因。她说:“嫔妃们交替侍奉大王,就可以使大王有更多的子嗣。”庄王欣喜地说,我幸有贤妃又有贤相。樊姬问:“贤相是谁?”庄王说:“虞丘子。”樊姬听后掩嘴而笑。庄王问她为何发笑,她说:“妾侍奉大王十一年了,常派人到各国去选美人来献给大王,现在与妾平起平坐的美人已有十个,比妾贤惠的美人也已有两个了。妾不是想专宠擅爱,但妾不敢以己之私掩人之美。虞令尹任职多年了,还没有见到他推荐贤才,斥退小人,怎么能称得上忠贤呢?”第二天,庄王在朝堂上将这段对话讲给虞丘子听。虞丘子一听坐不住了,当即离席叩拜,说道:“大王,樊夫人说得很对,臣是应该举荐贤才啊!”楚庄王却犹豫不定,说:“爱卿辅佐寡人尽心尽力,政绩卓著,因此国家才繁荣安定。寡人要想称霸诸侯,非你不可的。”虞丘子却说:“臣过去虽做过一些有利于社稷民生之事,但如今年岁已高,耳聋眼花,精力衰退,疾病缠身,倘继续执政,对国事不利。倘臣长期留恋高官厚禄,即为自私自利;不荐举才德兼备之人,便是自欺欺人;不将自己的工作让给更适合者,非公正廉洁之举。如此心术不正之人,何能算作忠臣,大王又如何能继续信任之!那孙叔敖多才多艺,清廉无欲,君王如能将他举拔上来,把国政交给他,那国家一定可以治理好。故恳请大王恩准臣辞令尹而荐孙叔敖以代!”楚庄王只好依从他,并赏赐他食邑三百户,号称国老。楚庄王让孙叔敖作了令尹。

孙叔敖当令尹后,乐不忘忧,福不忘祸。他生活俭朴,秉公执政,处事果断,颇得朝野内外的拥戴。虞丘子辞职后庄王尊其为“国老”,赐采邑若干,在楚德高望重。虞丘子有奴仆依仗“国老”之威,为非作歹,无故致死人命。孙叔敖面对这一棘手案件左右为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秉公而断,判处其死刑。这难免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说道:“想当初孙叔敖连一个小官都没做过,为何现在一步登上了令尹的高位?那还不是国老的功劳。现在他却一点都不报答国老,真是不应该啊!”但是虞丘子对此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入宫拜见楚庄王,赞不绝口地说:“臣说过孙叔敖清廉无欲,一定可以主持国政。他只讲国法,不徇私情,办案斩钉截铁,真是公平合理,不愧国之栋梁!”楚庄王也非常满意地说:“爱卿说得不错,孙叔敖果然是个良臣。这都是你的恩赐。”

孙叔敖和虞丘子都以国法为重,不徇私枉法,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颂。

整体与局部是相互联系的。局部构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矛盾,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着想,局部服从整体,以更好地促进事物发展。楚国令尹虞丘子推荐孙叔敖让相,从大局考虑,从江山社稷着想,体现了他远见卓识的智谋。

让是一种美德。能否让贤是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大事。为国让贤其本身也是一种大贤。其非大贤岂能让贤?由于不争,彼此谦让,内部和睦,国家则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到民族问题,小到公司的团队建设,家庭生活的和谐,无不从大局安定和睦考虑。唯有此,才能彼此谦让合作、团结,才能迸发力量,才能创造更好的辉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