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第一节:窥斑见豹的力量
窥斑见豹就是从小方面看到大方面,以点带面,从表象触及本质。办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把事情办到位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点、一个步骤、一个动作。因为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我们。
我们办事情是按照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去做的,因此如何理解所要办的事情是一个关键问题。一个善于观察和联想的人会从事情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看到事情的其他方面,做与不做只是在于有没有把其他方面也归入他所做的事情的范畴的区别。
一个思维缜密周到的人,会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扩展到其他方方面面,在不经意间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周全很完备。
这种对细节的深刻认识就是对事情的深刻认识。
第二节:看透之后再出手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怎样才能做到你知我知,相当重要。看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这就是说,看透对方,才能不至于陷入误区,才能行之有效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传统智慧里所谓的运筹帷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种手法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在谈判桌上已经成为成功潜规则。
最聪明的人在人际关系这个圈中,总能了解自己身处何位,知道在左右存在什么利害,然后巧妙应对,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左右逢源毕竟是一种智慧。
巧妙应对一切,在诸葛亮的身上,可以说活灵活现,但是生活中又有几个诸葛亮呢,大多都是臭皮匠?选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是给智商不高的人一种说法罢了,对于那些睿智的人来说,巧妙应对则是小菜一碟。
总之,巧妙应对是为人处世时必不可少的手段,断不可视为可有可无。有些事情之成败,全在于你应对的灵敏度。
较量是大智与小智之间的碰撞。我们知道,明暗之区别在于一道看不见的神秘线。这道线是两股势力对抗的战场。人与人之间,冲突与竞争在所难免,面对竞争,你应当学会站在明处,冷眼旁观,以静制动;面对冲突,你便要学会站在暗处,以动制静,击中对手的薄弱环节。这叫在明暗之中较量高低。
有些时候,在明暗中较量高低绝不可少!天下事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如找不到关键,发现不了其动机,是很难得手的;相反,如果直击要害,则会势如破竹。与人打交道其理相同,看透人需要智慧,看透之后在适当时候出手就是一种艺术了。
第三节: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大侦探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复杂疑案,一经福尔摩斯的侦察分析,蛛丝马迹毕现,真相大白。在作家柯南·道尔的笔下,福尔摩斯完全是一个学识渊博、观察力非凡的人。
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经过周密的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福尔摩斯在破案过程中,没有只着眼于这只怀表的新旧程度和价值,而是紧紧抓住那些与案件有本质联系的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这既是一个主体去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更是个人主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归结为主客体的双向交互。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因此,也可以把“观察”理解为“观看”与“考察”。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客体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和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的最多,谁就看的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乌龟壳(甲骨)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如果是一个门外汉,必然一无所得。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各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而全面的。
第五,观察时应当作好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准确地观察人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使自己进一步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这样方能在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
第四节:洞察对方的一举一动
齐桓公与管仲及其他的大臣一起在朝堂上商议讨伐卫国的事情,退朝回宫后,正巧有一个卫国国王的妃子前来拜见他,这妃子见到齐桓公拜了又拜,态度十分恭敬,同时还替卫国国君请罪说:“我国国君不懂礼数,请您饶恕他的过错吧。”齐桓公心中纳闷,自己又没有把攻打卫国的消息透露给她,她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思的呢?于是,就问她说:“你为什么这样一心为你国国君请罪呢?”那妃子答道:“我刚刚看到您下朝回来,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我就猜想您一定是要讨伐某个国家,因而才表现出如此的盛气凌人。而我卫国是个小国,又与多个国家接壤,各国都想攻打我们,齐国也不例外。当您见到我的时候,脸色就变了,这又进一步证明了您有攻打我国之心啊。”齐桓公听后很佩服这小妃子的眼力和智慧。
于是,第二天上朝,见到管仲,齐桓公亲自给他作揖,然后把他拉到后堂,请他坐下。管仲一看齐桓公这样的举动,就知道他一定有事情要说,于是,管仲问他说:“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拱手说:“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变主意了。”
又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谋划讨伐莒国的事情,计谋还没有商定,国内已经有所流传,齐桓公十分奇怪,将此事问管仲,管仲说:“国中一定有圣人在啊。”齐桓公感叹地说:“哦,白天我雇来的干活的人中,有一个手拿拓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人,我想您所说的圣人应该是他吧。”于是,就让人召那个人进来。不一会,那个人就低着头进来了。管仲看了那人一眼,便对齐桓公说:“这人一定是圣人了。”于是吩咐专门迎接宾客的迎宾队按照当时迎接智慧的人的礼仪迎接这个人。管仲问他说:“你说过我齐国要讨伐莒国的事吗?”他回答说:“是的。”管仲显得很生气,又问:“我从来就没宣布要打莒国,你为什么擅自说我要打莒国?”他从容地回答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揣摩,这是我自己猜到的。”管仲问:“我没说攻打莒国,你是怎么臆断的?”他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主要表情——悠然欣赏的样子是庆典的表情;忧郁清冷的样子是服丧的表情;红光满面的样子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君王在台上坐着的时候,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是打仗的表情。君王唏嘘长出气却没有出声,看口型应该是说莒国,君王举起手远指,也应该是指向莒国的方向。我私下认为小诸侯国中不服君王的只有莒国,因此,我就这样说了。”
人有时需要的洞察力仅仅只是从细微着眼,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而不需要太过高深的智谋。面对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卫王妃如此,舂米人如此,甚至连辅佐齐桓公的管仲亦如此。
生活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蕴涵着很丰富的内涵。你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道理,只要掌握最基本的道理,并将其运用自如,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同时,善于从他人的表情变化猜测对方的心理,也是管仲的智慧。一个人的表情发生变化,就说明他的内心也在发生变化,你要根据这些变化,判断对方的心思,从而改变自己的应对策略。
第五节:外表无法掩盖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