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领导:说话需讲究的密诏
你与上级打交道时,你给他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你的谈吐及外表。你在谈吐上的优劣表现很可能成为他是否会提升你的重要参考依据。掌握好一些与上级交谈的技巧,你就能得到上司的赏识,晋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机智应对,说话学会拐弯抹角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不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你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妒嫉,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一味地说好。如果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尽量采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的尴尬,而同样可以达到让别人改过,使事业、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黎民百姓,他们不仅不能坐视不管,相反,他们忠言劝上,直言犯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如果只为苟延残喘于世,就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士是绝对不肯干的,他们是不会屈从的。他们拼却性命地去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聩的王侯,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不能审时度势,无疑是过于迂腐、愚忠了。这时候你就要听人劝,耐住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劝的冲动,首先保护好自我,再以图发展。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同流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
汉武帝刚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有学问才能的人,当时有上千人应征。这些人上书给皇帝,多半是议论国家大事,卖弄自己的才能,其中不少建议皇帝看不上,提建议的人也就没被录取。东方朔的上书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怎么博学多才,聪明过人,怎么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怎么勇敢灵活,正派守信,最后说:“像我这样的人,真该当皇上的大臣了。”汉武帝看这份上书与众不同,有些意思,就让他待诏公车。东方朔虽然被留在了长安,但薪水很少,也见不着皇帝。
过了些日子,东方朔想出个让皇帝注意他的主意来。当时皇宫里有一批给皇帝养马的侏儒,东方朔骗他们说:“皇上说你们这些人一不能种田,二不能治国,三不能打仗,对国家没一点用处,准备把你们全杀了呢。”侏儒们都吓得哭起来。东方朔又教他们:“皇上要是来了,你们赶快去磕头求饶。”不久,汉武帝路过马厩,侏儒们都嚎啕痛哭,跪在武帝的车子前连连磕头。武帝觉得奇怪,问道:“你们干什么?”侏儒们回答:“东方朔说您要把我们全杀了。”汉武帝知道东方朔鬼点子多,就把他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东方朔说:“侏儒身高不过3尺多,每个月有一袋粮食、240钱。我东方朔身长9尺多,也只有一袋粮食、240钱。侏儒们会撑死,我却会饿死。皇上要觉得我不行,就放我回家,别留着我在这里吃白饭。”武帝听了哈哈大笑,让他待诏金马门。待诏金马门比待诏公车的地位高,他也就渐渐地能接近皇帝了。
有一次,汉武帝让手下的人玩“射覆”的游戏,东方朔连猜连中,得了很多赏赐。汉武帝身边有个姓郭的舍人,也很聪明,能言善辩,见东方朔这么得意,很是眼红,就对武帝说:“东方朔刚才都是碰运气,并不是真会猜。现在我来藏一样东西,如果他猜中,我愿意挨一百板子;要是猜不中,您把刚才赏他的东西都给我。”结果东方朔又猜对了。汉武帝命令左右打郭舍人的屁股,郭舍人痛得直喊“哎哟”。东方朔嘲笑他说:“呸!口上没有毛,声音叫嗽嗷,屁股翘得高。”郭舍人又羞又气,喘息着说:“东方朔辱骂皇上的随从,该杀头!”武帝问东方朔:“你为什么骂他?”东方朔急中生智,回答:“我怎敢骂他?是让他猜谜语呢。”武帝又问:“怎么是谜语?”东方朔信口胡编道:“口上没毛是狗洞,声音叫嗽嗷是鸟儿在喂小鸟。屁股翘得高是白鹤弯腰啄食。”武帝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没法再追究,郭舍人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又有一次过节,汉武帝下令把肉赏给身边的官员、随从们,可是执行命令、主管分肉的大官丞迟迟不来。东方朔对同事们说:“今天过节,该早点回去,请原谅我占先了。”说着拔出剑来,割了一块肉走了。大官丞知道后报告给汉武帝。第二天,东方朔进宫来,汉武帝责备他:“昨天你为什么不等大官丞来宣布命令就擅自割肉?”东方朔赶紧脱下帽子,跪在地上请罪。汉武帝说;“你起来,自己责备自己吧。”东方朔拜了两拜,爬起来,像背书一样有板有眼地说:“东方朔,你过来!东方朔,你过来!你接受赏赐不等命令,多么无礼啊!拔出剑来就割肉,多么豪壮啊!只割一小块,多么廉洁啊!回去送给妻子,又多么有爱心啊!”汉武帝忍不住笑,说:“让你责备自己,你倒夸起自己来了!”不但没办他的罪,还赏给他一担酒100斤肉,让他带回去给妻子。
对于皇帝的指责,不是强辞夺理,而是机智应对,有理有节,这其实就是忍。东方朔忍住心中对他人的不满,忍住对告发者的气愤,不失时机地批评他人的错误;又保全了自己。
·表现自己,敢于进行口头承诺
任何一个上司,他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一个窝囊废,而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而这个“响当当”,首先就表现在自己的口头之上。
常常见到这样的场面,一个上级在对自己的下属部署任务之时,总习惯地说:“大家对这任务有没有充分的认识啊?有没有充分的信心啊?能不能完成任务啊?”
“有!有!有!”回答当然是斩钉截铁般的响当当声音。
其实此时的三个“有”字,简直什么都不能代表;甚至在回答“有”的一群人中,就有不少人对该任务并没有任何认识,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去完成它,有些人在心中甚至在嘀咕:到底要怎样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但是,此时如果某甲不是高声喊“有信心,”而是提出自己的真实疑惑,那就肯定要引起那个上级的反感了。他会在心里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件事说得明明白白,可他竟然一点没听懂,临了还提出来一大堆疑问,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
但是这个上级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某甲提出来的疑惑,却正代表着全体下属的共同心声,只不过其他的人都没有说出口来,而这个某甲说出来了而已。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任何领导者都十分看重那一句“有信心”的口头承诺;其实这个口头承诺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
孟尝君是著名的豪侠人士,他是战国时的齐国人,姓田名文,他的父亲田婴曾经就当过十多年的齐国丞相,田婴得封为靖郭君。靖郭君妻妾众多,光是儿子就有四十多个,田文不过是他的儿子之一罢了。田婴为相十余年,家里财富无数,但他并不重视延揽人才,于是作为儿子的田文开始劝说做相国的父亲田婴了。
田文问父田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呀?”
田婴回答:“叫孙子。”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呀?”
田婴回答:“叫玄孙。”
田文又问:“玄孙的玄孙叫什么呀?”
田婴说:“那我也不知道叫什么了。”
于是田文开始劝导父亲田婴说:“父亲,你在齐国为相,已经经历了威王、宣王、泯王三代,但只见你的家财无比膨胀起来,却不见齐国更加强大富足,父亲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田婴认真想了一下,说:“不知道,你说说是什么原因。”’
田文说:“父亲,这就是因为你没有尽量延揽人才的结果。父亲连玄孙的玄孙叫什么都不知道了,而国中的民众那可是比玄孙的玄孙更多得多的大众,你有足够的财富可以养活他们,延揽他们,他们之中就必定会有杰出的人才可以使齐国富强起来。可是父亲你并没有这样做,你家里有穿不尽的绫罗绸缎,社会上的许多贤达人士却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你家里奴仆婢妾有吃不尽的珍馐鱼肉,社会上的许多贤达人士却连糟糠也填不饱肚子。我真感到有些奇怪,父亲既然连‘玄孙的玄孙’都不知道叫什么了,那你留传给他们那么多财富干什么呢?如果你将这些财富拿来养活天下众多贫寒人士,他们之中必定会有能使齐国富足起来的贤士能人。”
田婴仔细想了一下,觉得田文这话很对,但是反问他说:“我养活那么多的人,又怎样去判断出谁是真正的人才,谁又不是呢?”
田文说:“父亲,真要养人蓄士,就不管他是不是人才都要养起来。其实要判断出他们究竟是不是人才也很容易,那只看他们能不能完成某一件差事就行了。”
田婴说:“你这不是只注重口头承诺么?他们既然吃我的,用我的,自然什么都听从我的了,我叫他们去完成任何任务,他们都会回答能够完成,但谁知他们实际上能不能完成该项任务呢?”
田文说:“父亲过虑了,任何人做出了口头承诺,他都会想方设法前去完成任务,这个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挖掘每一个人潜在力量的过程,说不定就正是这样的‘想方设法一挖潜力’,什么困难任务都能真正完成了。”
在这里,田文就充分肯定了“口头承诺”的极端重要性;并正确地指出,随着这“口头承诺”的提出,其背后必定是“想方设法挖潜”的努力,这实际上就包含着“多想出智慧”的成功可能。无数的历史事实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以后不久,田婴去世,儿子田文继任齐国丞相,得封孟尝君。孟尝君一当上丞相,马上就实现自己的诺言:大养食客三千,却从不要求他们做什么事;因为作为齐国的丞相,孟尝君本来就没有任何事要他们去做。
其实,孟尝君做事非常仔细:他在接见任何客人之时,都派人在屏风后面暗暗作了记录,对他家住哪里,家里还有哪些亲戚朋友,有些什么特长本领,以及有些什么实际困难,都做了详尽的记载。等客人告辞之后,孟尝君会派人到他家里去嘘寒问暖,慰问留赠,使那客人倍感温馨。是食客,孟尝君则记下了他们的本领特长,以备不时之需。战国时代群雄并立,各自争雄。秦昭王听说了齐国的丞相孟尝君很能干,便说要召见他。齐泯王是孟尝君的国王,就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盂尝君到秦国去了,身边就带了一大群食客。
孟尝君来到泰国后,秦昭王马上任命他为丞相。有人劝戒秦昭王说:“这太危险了,孟尝君是齐国人,他又是齐国的丞相,你又任命他为秦国的丞相,那他还不会先齐后秦,反而变做齐国派来我秦国的最大间谍了么?”于是秦昭王将孟尝君关了起来,说是要杀了他,以绝后患。
孟尝君不慌不忙,问随身而来的食客说:“我的命已危在旦夕了,你们谁有本事救我出去啊?”不用说,人人都回答说:“我可以救相国出秦,回齐国去。”
这便是众口一词的“口头承诺”,随着这口头承诺的提出,食客们个个在想主意。果然是“多想出智慧”,于是有人想到派幸姬去向秦昭王求情,幸姬是秦昭王最宠爱的姬妃,她去求情肯定可以奏效。于是盂尝君便派食客前去请幸姬出面求情。可是幸姬说:“要我去向大王求情可以,但我必先得到那一件狐白裘。”狐白裘就是用狐狸那半圈白颈皮做成的全白大衣,是举世罕见的珍宝极品。孟尝君原先就有这样一件狐白裘,可是已经当成礼品送给秦昭王了,如今幸姬提出再要狐白裘,盂尝君当然拿不出来了。
孟尝君食客之中有个惯盗,名叫梁钧,绰号“梁上君子”,他一听就说:“这看我的了。”于是施展出惯盗的本领,很轻易地就把献给秦昭王的那一件狐白裘盗了出来,再送给幸姬,幸姬向秦昭王一求情,秦昭王果然就把盂尝君从牢里放了出来。孟尝君不敢怠慢,连夜改名换姓逃走,生怕秦昭王一后悔又要杀了自己。
孟尝君率众食客从秦国首都咸阳逃到函谷关时,正值夜半,出不了关,脱不了危险。函谷关守关向来就有定制,非到雄鸡报晓,不得开关放人,如今正在半夜,怎么打开关门出去呢?孟尝君又问:“众位有什么办法打开城门出关呢?”当然又是众口一词地说:“一定能想出办法让相国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