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的“牙”就是利用了同音字,偷换了概念,把“一壶酒”变成了“一湖酒”,明显是仗势欺人。王羲之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胸有成竹地去乡绅家给年轻人讨个公道。他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利用同音字来欺压人,我也给你来个以牙还牙戏耍你。于是,有了王羲之的“一河鹅”。用乡绅最得意的来打击他的得意,这样的回击是最直接的,乡绅也马上明白了王羲之的意思。幽默就在乡绅的丧气和年轻人的欢欣中诞生了。
很多的幽默是—种调侃或者解嘲,但有的幽默往往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在使人发笑的同时还要达到某种还击的目的。当然,还击的锋芒是内敛的,不是泼妇骂街的直白。以牙还牙幽默技巧就是这样,既达到了还击的目的,还让对方有苦难言。
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了,他请马车夫快点赶路。
“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
“10法郎。”
“你这是开玩笑吧?”
“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弓拉琴,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
“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
面对对方开出的难题时,最简单的反击办法就是使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换上内容,如法炮制,返还给对方,其要点一是要隐蔽,二是轻重程度要对等,如果“发难方”是出于戏谑你便还给他一个玩笑;如果对方出于恶意的讽刺,那么你也不必心软,可以以同样的方式直击其弱处,当然,这种反击法的前提是你必须一针见血地将对方的弱点指出。如:
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波盖是一个喜欢挖苦人的文人,他取笑美国历史很短,说:美国人在无事闲暇时往往爱想念他们的祖先,可是一想到他们祖父一代就不能不停止。
马克·吐温立刻以充满诙谐的语句开始反击,说:当法国人无事时,总是尽力想找出他的父亲是谁。
又如:
英国诗人乔治·英瑞出身于一个木匠的家庭。他在上流社会中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
有个贵族子弟嫉妒他的才华,在众人面前想出出他的洋相,就高声地问道:“对不起,我听说阁下的父亲是个木匠,请问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木匠?”
乔治微笑着,很有礼貌地反问:“听说阁下的父亲是绅士,那他怎么没把你培养成绅士呢?”
这种幽默技巧有其独到的妙处:它是以对方惯常的手段来回击对方,既可眩惑对方的眼目,又可使对方感到措手不及,没有思考的余地来还击,这当然会令你大获全胜,而幽默也在这种较量中产生出来。作为一种幽默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既可令人解颐,又可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它能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
一位丈夫因某日和妻子相处不快,次日下班后,和朋友们一起去喝酒了,也没有和妻子说一声,晚上回家妻子一见到他,不问青红皂白劈头就问:“这么晚了,你到哪里去啦?怎么不事先打电话回来说一声呢?”
丈夫故意发泄昨天未发泄完的情绪,大声地回敬说:“假如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的话,会被人家笑话的,朋友们会笑我不是大丈夫。”
妻子听了这话也不甘示弱,回击说:“如果连这点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也怕被别人笑话,别人会说我是你的小老婆!”
丈夫一听这话,不禁笑出了声,赶快给机智的夫人道歉,妻子以牙还牙的幽默术大获全胜,家庭战争的气氛也随之消失了。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以牙还牙幽默技巧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掌握分寸,找准对象。面对论敌,你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以牙还牙”的威力,让论敌无处容身,只好俯首称臣;面对同事和上司,你就得适度运用,不能让对方下不了台,不然,你不仅不能制造出幽默,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厌恶你。因而,在使用“以牙还牙”幽默技巧之前,你得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对生活中的某些难题应付自如,欢声笑语也就长伴着你了。
妙用比喻的幽默技巧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它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或描摹甲事物。运用比喻可以把人们感到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表达得浅显具体;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
比喻是我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使用得妙,可以为文章、语言增色不少,可以使言谈话语既形象生动,又风趣幽默。
范缜是我国古代能言善辩的佼佼者,他生活在南朝齐梁时期,当时佛教盛行,而他以其“灭神论”和迷信公开对立。有一次,竟陵王萧子良为了打击范缜,请了许多名人高僧来摆阵挑战,辩论会上萧子良首先出击:“范先生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的差异?”
按照萧子良的预谋,在众多权势者的威逼下,范缜是不敢也无法否认命运的。只要打开这一理论缺口,便可以进一步瓦解范缜《神灭论》的理论思想体系。却没想到范缜并不慌张,对他提出的问题,并未给予针锋相对的正面回答,而是从容不迫地打了一个比喻:“人好比我们头顶这棵树上开出来的花,一阵风吹来,有的飘落在锦毯上,有的掉进了泥坑里,王爷就如同落在锦毯上的花,而我就如同掉进了泥坑里的花。”
范缜以落花喻人的差异,幽默风趣,使萧子良无可挑剔,同时,也暗示了人本来都是一样的,由于社会的不公,才产生了地位的差异。话里蕴藏着对权贵者的极端蔑视,是一种软中带硬的反击。
大凡聪明的人都懂得使用说理生动的比喻手法,使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有趣,增加论辩的说服力,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感染力,以达到说理服人的目的。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的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运用比喻幽默法重在“贴切”,就是说本体和喻体要紧密联系,甚至是达到独一无二的紧密联系,王宠惠关于中西夫妻的解释正是比喻的典范之作。
一位数学家同女朋友在公园里散步。女朋友问他:“我满脸雀斑,你真的不介意?”数学家温柔地回答:“绝对不!我生来就爱跟小数点打交道。”
多么绝妙和充满爱意的比喻,幸福就是这样一点点滋生出来的。
通过上面的三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比喻幽默法有两个要点:一是比喻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即被比喻物、比喻物和相似点。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二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之间要在某一点上相似。在生活中,但凡符合这一要求的都可以套用。我们再来看几个经典的例子:
1944年,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这次连任的感想。
罗斯福没有回答,很客气地先请这位记者吃一块“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十分高兴地吃了下去。总统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三明治”;他觉得总统的好意不便推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简直受宠若惊,虽然不想吃,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哪知罗斯福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啼笑皆非,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