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不是肤浅的谈笑,不是低俗的嘲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幽默是一门语言技巧,在看似深奥的背后存在着有章可循的学问。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语言技巧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幽默张口就来,获得人们对其幽默的认同和赞许!因此,在了解了幽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之后,本章我们不妨了解一些能让幽默张口就来的语言技巧。
断章取义的幽默技巧
断章取义,指的是皋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也就是说,所引用的是与原意表符的。而用这种方法产生的幽默,就是通过对字、词、句等要素不恰当的判断产生荒诞薏义的幽默技巧。
为了真正明白什么是“断章取义”,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来认识一下,比如一些媒体很会对某个名人或者重要人物的话断章取义,来增加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位大使被派驻纽约,记者们团团围住了他,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想去夜总会看看吗?”
大使心里想,他应该回避这个问题才对,于是他淡淡一笑反问到:“纽约有夜总会吗?”
第二天早晨,大使起床后看到报纸大吃一惊,只见报纸上登出了他接受采访的那篇报道,报道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大使的第一个问题:纽约有夜总会吗?”
这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每一个看到这篇报道的读者的第一反应可能都会是吃惊、好笑……从报道的标题上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使在询问纽约哪里有夜总会,看来这个大使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啊!可事实上大使的意思根本不是这样,而且恰恰相反,但就因为记者的断章取义,让人们得到的结论和说话人本来的意思是大相径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这种手法使用在幽默中,会因为对字、词、句等要素不恰当的判断而产生荒诞的幽默效果。
有一次,马克·吐温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人争论一夫多妻制的问题。
马克·吐温说:“一夫多妻,连上帝也反对。”
那位问:“你能在《圣经》中找出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话吗?”
“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马克·吐温是个幽默大师,在这里,他使用的正是断章取义的说法。很显然,“谁也不许侍奉二主”的真实意思显然和他所说的一夫多妻制是没有联系的,但是他巧妙地断章取义,附会于自己所说的问题上来,并且自圆其说,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进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断章取义幽默技巧的关键在于能否荒谬断章,经过你的断章后所产生的意义与本义相差越远或越荒诞,就越幽默。它的目的性隐含于这种“断章”中,有时你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恰当”断章,当你的需要由于你的“断章”而被表明或被满足时,幽默的情趣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吝啬鬼财主叫伊哈给他当雇工。
“好哇,可你给我多少工钱呢?”
“工钱?”财主眉头一皱,“我给你吃喝,给你住,给你穿,怎么样?”
机灵的伊哈眼珠一转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写下契约。人们都为伊哈捏了一把汗,因为那个老吝啬鬼可恶着呢!
当天晚上,伊哈吃了些东西,躺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还没起床。财主大发雷霆,跑来训斥他:“喂,你想睡多久?我看你是发神经病了吧?”
“咱俩究竟谁发神经病?”伊哈说,“我吃了喝了,又住下了,现在遵照契约,正等着你来给我穿哪!”
吝啬的财主当然不会白白养活伊哈,无非是想用管吃、管住、管穿来抵消工钱而已,但聪明的伊哈用断章取义的手法,用幽默的智慧戏耍了吝啬、奸诈的财主。
断章取义幽默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用到,只要断得巧、断得妙,开怀一笑之余,也会为沉闷的生活抹上亮丽的色彩。
谐音双关的幽默技巧
谐音双关是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重意义,使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产生不谐调交叉。谐音双关以语音为纽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使观赏者通过联想领悟到说者的幽默感。
谐音双关是幽默术中常会用到的技巧,它是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诗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而这双重意义,一层是字面的,一层是暗含的,暗含的意思往往才是作者的真意所在。通常是利用两个字词同音不同义的巧妙关系制造一种有趣的效果。此种幽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清乾隆年间,纪晓岚与和坤分别担任侍郎和尚书,两人是死对头。一日,二人同席吃饭,桌下忽有一狗穿过,和坤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笑答:“您看仔细就知道——垂尾便是狼,上竖(尚书)即是狗。”
和坤先发制人,使用谐音双关法攻击纪晓岚,纪大学士也不甘示弱,用同样的方法给予了巧妙的回击,两人都是绵里藏刀,不露声色,幽默的技术可谓高明。
在北宋时,有一不学无术的秀才喜爱卖弄文才。一日,他去拜访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走到半路正好碰见了欧阳修,欧阳修问他去哪里,他面有得色地说了原因。欧阳修笑笑,也不说破,故意打趣说:“我也要去拜访他,咱们一起走吧!”于是两人结伴而行。走到一条河边,一群鸭子吓得纷纷跳下水去。
秀才见此景诗兴大发,忍不住吟道:“一群鸭仔婆,一同跳下河……”
欧阳修见他摇头晃脑的酸劲,顺口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二人刚上船,秀才又诗兴大作,禁不住吟道:“二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语带双关地讥讽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秀才没有醒悟,连声赞道:“妙,佳句!”
在这个例子里,“修”与“羞”便是谐音型的双关语。“羞”是“修”的谐音,欧阳修借用双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婉转而又幽默,微妙而又含蓄,让人窥视出大文豪的机智与修养。
以上这两则故事中的谐音都有些高人过招的意味,那么在现实的生活语境中,怎样才能掌握好这一技巧呢?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机会可以运用这一幽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