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求于人,必先低势
每个人遇到问题都有靠别人帮忙才能解决的时候,所以求人办事再所难免,但在大多数人心中都认为求人是低三下四的事,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求人办事时自己本身就低势于人,同时也只有这样才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同情。这种“低势”其实就是为了“欺骗”对方的眼睛,将自己强大、高调的一面隐藏起来,让对方忽视你,同情你,最后就能帮助你,让你获得良机。
面对弱者,我们总是会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面对低调者,我们总是给予最真诚的信任。因此,有求于人时,不妨先低头示弱!
在很多人心中总认为,低三下四地去求人,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人都有求人办事的时候,何况是势单力薄的年轻人。麦当劳董事长克罗克年轻时为了维持生计,没读完中学就出来做工。刚开始,他在一家工厂当推销员,业绩不错,薪水也还可以,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更为可贵的是,他结交了许多朋友,积累了大量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经过多年的考察,他发现很多公司内部存在的毛病,了解公司发展的切实需要。后来,他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年轻的克罗克发现当时的餐饮业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时代要求。如果能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美国人的快餐需求,那么将前途无量。可是,这种想法是美好的,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不能忽视的。对于克罗克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时的克罗克可以说一贫如洗,自己开办餐馆根本就不可能,只好去求助于别人。
最后,他从自己认识的人中找到了开餐馆的麦克唐纳兄弟,他们是克罗克在做推销员工作时认识的。刚开始的时候,麦克唐纳兄弟并没有同意克罗克到自己的餐馆去学习帮忙,克罗克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目前的窘境,并且还把自己的酬劳降到了最低,最后得到了对方的同情,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克罗克为了尽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又主动提出在当店员期间还可以兼职做原来的推销工作,并且还承诺将推销收入的5%让利给老板。因为能免费得到利润,麦克唐纳兄弟很爽快地答应了克罗克的要求。
为取得麦克唐纳兄弟的信任,克罗克表现得异常勤奋,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并且还多次建议麦氏兄弟改善营业环境、并提出配制份饭、轻便包装、送饭上门等一系列经营方法,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等建议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另外,克罗克还建议在餐馆店堂里安装音响设备,以便顾客能更加舒适地用餐;并且大力改善食品卫生,狠抓饮食质量,以维护服务信誉等,克罗克在服务期间为麦克唐纳兄弟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建议,包括挑选服务员在内。克罗克建议尽量雇用动作敏捷、服务周到的年轻姑娘当前厅招待,而那些牙齿不整洁、相貌平常的人则被安排到后方工作,做到人尽其才,确保服务质量,更好地招待顾客。
克罗克的这些建议确实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为店里招来了不少的顾客,麦克唐纳兄弟对他更言听计从了。因此,餐馆名义上是麦氏兄弟的,但实际上其中的经营管理权、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了克罗克手中。
6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克罗克见时机已经成熟了,便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了一大笔贷款,然后就跟麦氏兄弟摊牌:想要接管麦克唐纳兄弟的餐馆。起初,克罗克提出了一些较为苛刻的条件,对方坚决不答应,尔后克罗克稍做让步,最终以270万美元的现金买下麦氏餐馆,并且由他来独自经营。
克罗克入主快餐馆后,经营管理更加出色,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享誉全美,他也成为全美第一个“员工炒老板鱿鱼”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到克罗克的餐馆来看看,这无形之中给他的餐馆带来很多收入。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现在克罗克餐馆的总资产已达42亿美元,成为国际十大知名餐馆之一。’
纵观克罗克的成功,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进入麦克唐纳兄弟的餐馆。而为了能顺利踏上这块跳板,克罗克采用了低头求人的战术,并且低到了极点。无论是时间还是实践都证明克罗克这种求人之术是成功的,他轻易打人了麦氏快餐馆。经过长时间的逐步渗透、架空,老板早已“名存实亡”,最后一场交易,吃下了麦克唐纳快餐馆。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其实人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感情倾向于弱势的一方。面对弱者,我们更容易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所以当我们求人办事时,不防也利用人性的这一特点,让自己看上去低势一点,将所求之人的形象放大,对方就会轻松的伸出援手,所求之事也会水到渠成。
2.在老人孩子身上寻找突破口
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的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要想早一天达成理想,我们就要会求人,善借力,求人时,就要学会“投机取巧”。如果所求之人正是年富力强的角色,“上有老,下有小”,那么,必要的时候可以关注下老人孩子,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间接达成自己的愿望。牵一发而动全身,老人孩子是人际往来的最佳突破口,也是求人的最佳投机对象。
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是关注的对象呢?
(1)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常常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休在家,子女不在身边,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再者,心理学表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
小孩天真,喜新好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怪脸,一件玩具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喜爱。
(2)老人、小孩喜欢人接近
一般说来,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精神仓库里贮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经验产品”,一有机会,他们就乐于向人倾诉,以便能影响、感动后人,获得些许的慰藉。
事实上,老人长年留住家中,能向他人倾诉、传授经验的机会实在很少,因此,老人的生理、心理便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和善、平易。尤其对于年轻人,他们总乐于主动招呼,热情交谈。
至于小孩,若真诚相待,给他带来新奇和欢乐,他会很快把对方当作“英雄人物”或“快活大王”来崇拜、亲近。
一句话,老人、小孩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喜欢与人接近。
(3)通过老人、小孩,可以融洽全家
老人是长者,在一个家庭里是最受尊重、说话最有分量的人,假如老人心旷神怡,全家就会随之活跃和愉快。
而小孩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万般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让小孩愉悦,办事自会水到渠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利维在美国经营一家影片进出口公司,手下一名叫弗兰克的闭路电话专家脾气暴躁,动辄和别人争吵,连与老板利维也不例外。
一天,为了实验问题,弗兰克同研制组的另一位助手争执不下,他大动肝火,又拍桌子又摔东西,利维过去劝阻也被大骂了一顿。正当他们闹得不可开交时,弗兰克的小女儿走进了实验室,小女儿看见爸爸那副怒发冲冠的样子,吓得哭了起来。
弗兰克见状,再也顾不上同别人吵架,赶快跑过去,赔着笑脸哄逗她。
看到这一情景,利维心里猛然一亮,弗兰克虽然看谁都不顺眼,但对他身边的小女儿却是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不难看出小女儿是他的主要精神寄托。
为了使弗兰克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利维立刻在公司附近为他租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好让他经常和女儿在一起。
本来,利维手头的资金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还为弗兰克租房,弗兰克心里很是感动。因此,尽管利维再三动员他搬进新居,但他坚持不搬。
利维说:“搬不搬家,恐怕由不得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