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没什么了,妈妈你别管了。”小凡一边说,一边朝妈妈挥了挥手。
这时,妈妈发现小凡的胳膊上有条伤痕,不禁吃了一惊,急忙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诉妈妈。”
小凡一看瞒不过妈妈,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原来班上有个同学特别霸道,经常欺负小凡,有几次还动手打了他。听到这种情况,妈妈非常认真地对小凡说:“别人老欺负你,你应该还手。”
小凡的爸爸听到了妈妈的话,不解地说:“还手干什么,打架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妈妈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老让人欺负?”
爸爸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总之不能鼓励孩子动手打架,再说,要是孩子打不过别人,怎么办?”
听着爸爸妈妈的争执,小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
心理分析
小凡的爸爸妈妈碰到的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总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动手打架。这时候,父母应该怎样面对?是让孩子默默忍受,还是以牙还牙?
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交朋友,对孩子说:“不要打架,你应该主动讲和,告诉对方,你想和他成为朋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和小伙伴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因此,对于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应该建立在以和为贵、发展友谊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用心与他们沟通,相信孩子的真诚可以打动他们,从而把对手变为好朋友。
交友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满足于仅从家庭中、从父母的嘴里来了解世界,他们急于挣脱父母的束缚,到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去闯荡。当然他们最先选择的是朋友,想了解别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也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交友就成为孩子们这时期的一种需要。如果这种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心情烦躁,反抗情绪就会产生。
孩子在交友的发展过程中是将个人的自我世界融入众人的群我世界里去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学会了解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一是学会包容别人的错误,二是学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为孩子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孩子在交友中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从自我中心的意向中走出来。
这些都是学校课堂上难以学到的,而又是进入社会后每个人必需的本领。这就是善解人意。
由于孩子同小伙伴一起玩难免发生一些摩擦,有些年轻的父母们惟恐孩子“吃亏”,更有甚者是怕自己的孩子“学坏”,因此他们不让或很少让孩子同小伙伴往来。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
孩子怎样才能处理好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棘手的事。有一个“豪猪的困境”的故事,说的是两只豪猪一起过冬,因为太冷而把身体紧挨在一起,结果它们身上的刺刺伤了对方;为了防止刺伤,他们又彼此分开,而这样又感到冷,甚至会冻死,于是它们就试着既不过于靠近以免刺伤对方,又不过于分离而使对方感觉不到温暖,彼此之间保持不使对方受伤而又互利的距离。
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而言,要让他们明白这个故事的道理也许有点勉为其难。当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时,相互之间发生争执,“刺伤”了别人或自己被“刺伤”都是难免的。然而,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们才可能逐渐学会怎样与伙伴交往。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在对一些孩子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中仔细观察了这些孩子们是怎样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欢与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欢独处,并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进行了跟踪调查。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而且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哈特教授通过分析认为,从小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不仅容易与人相处得融洽,而且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一些面更广阔的知识。
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入学以后,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
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每个孩子总是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的肯定态度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孩子们就会感到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利益。这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因此,每个父母都要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加强正确的引导。
父母这样做
第一,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乐观的孩子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摆脱自卑,自卑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压抑,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从而产生退缩、逃避行为。父母要告诉孩子,要树立信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父母在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老想着不好的;教孩子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学校。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自信地面对同学。
每个孩子经历、兴趣、能力、个性都是不一样的,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是不实际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对待差异,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交往中,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如果某个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也就喜欢经常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那么其他的孩子是不会喜欢他的,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因此,良好的个性培养还是离不开父母平时的教育。
第二,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集体活动中,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第三,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该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的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第四,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非常讲究个性,要想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