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这个工作好像不会顺利→失败。
——觉得这个目标自己好像完不成→无法达成。
——觉得不可能考上省内的名牌大学→落榜。
——她不可能会对我倾心的→被漠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思想对命运的引导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急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命运一直隐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要将阴影纸龙咬破的思想,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天地。现在,你是不是十分清楚自己该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了?恭喜你!
转换思想,让自己从消极走向积极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头脑中会闪现出一系列的消极思想。这无可厚非,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始终沉溺于消极思想中不可自拔,而要善于将消极思想加以转换,从而为自动地积极地应对困难的局面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如果你提前从人力资源部获悉你要被炒鱿鱼,一个月后公司将通知你办理离职手续,你可能会产生下面一些消极的思想:
“我完蛋了,年龄这么大,再也找不到用我的单位了。”
“糟糕极了,两个月后我拿什么来还银行房贷啊?”
“为什么偏偏解聘我呢?公司最先解聘的应该是小王。”
这些消极的思想可能会使我们在作出决定时草草率率,其结果往往是抓住第一个可能找到的工作不放,放弃了其他的机会或一蹶不振,甚至大病一场。
正如福与祸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的消极思想也可以转换为积极的思想——只需要找出有关事项潜在的有利因素即可。下面是因为被炒鱿鱼而可能出现的积极思想:
“我终于获得解脱的机会了。我习惯于墨守成规,现在的解脱真是天助我也。”
“我这么有才华,精力还充沛,工作认真负责,肯定能够找到工作,这一点我从不怀疑。找工作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我这么优秀,肯定能马上有工作机会。”
“现在我总算能好好地陪陪家人了。如果家人乐意的话,还可以一起去外地旅游一趟。”
如何选择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了世界上事物的各种差别。美国参议员S·I·早川一会曾指出:“要注意以下话语所带来的区别,一个是‘我已经失败了5次’,另一个是‘我是个失败者’。”后一句将“失败”个人化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否定价值观或自我怜悯的情感,而前一句则暗示尽管有的目标我还没有完成,但我还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我们必须明白:使自我的消极思想变得积极起来可以造成惊人的结果。不管一个人自认为自己是何等的消极和悲观,积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是人人与生俱来的。你在紧急情况下依然能保持沉稳,甚至是宠辱不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一些芝麻大的事情而烦躁不安,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了消极思想的转换技巧。以下是化消极思想为积极思想的具体步骤:
如果你的消极思想是默念式的,也就是说,你好像听到脑海中有个声音在嘟囔着某种你想改变的事,比如,“我非常疲劳。”如果这种消极思想是图像式的(脑海中的图像)或是身体知觉式的(内脏不舒服),你也可以用与此相似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念头会以三者结合的方式出现(图像、声音和知觉)。
第一步:把消极思想图像化。
把脑海中的小声音转换成相关的图像。比如,假如你想的是“我是个笨蛋”,那就想象自己戴着一顶小丑帽,衣着滑稽可笑,像个跳蚤般上蹿下跳。想象你被很多人围观,你一边大叫“我是个笨蛋”,围观者一边对你指手画脚,甚至是向你投掷臭鸡蛋。
图景越夸张越好。在脑中一遍遍演练,直到你每次一有这种消极念头,脑中就会自动出现这个滑稽的场景。
假如你觉得把消极思想图像化是件困难的事情,也可以用上述办法把它听觉化。把消极思想转换成声音,比如你哼唱的旋律。用声音取代图像,完成上述过程。
第二步:选择一种积极想法取代另一种消极想法。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你究竟选择用哪种想法来取代那个消极想法。假如你总是在想:“我是个笨蛋”,你不妨就用“我是个天才”取而代之。选择一种能消除原有消极想法造成的影响的新想法,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步:尝试着把你的积极思想图像化。
现在,参照第一步的过程,用积极思想建立一个新的思维场景。就“我是个天才”这句话来说,你也许会想象自己鹤立鸡群,像超人那样双手叉腰站着。想象你头顶上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照明灯。灯所发射出来的光芒如此耀眼,你看到自己正在高呼:“我是个天——才——!”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该场景,直到想到此话时脑海中便能自动浮现。
第四步:把两幅截然相反的图像联系起来。
现在,在脑海中把第一步和第三步设置的场景联系起来。然后,你需要想办法把第一个场景发展到第二个场景。注意,是“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切换”。因为“简单地切换”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也很难持久。有效的办法是,设想自己是个电影导演,现在已经有了开头和结局,因此必须设计出过程。
鉴于你的电影极其短暂(只有几秒的时间),因此,你要想方设法让剧情迅猛发展。比如,第一个场景中的围观者之一可能会朝那个“笨笨”的你扔一个亮着的手电筒。“笨笨”的你抓住了它,把它拧在那个人的头顶上,他疼得缩了回去。灯泡马上变得巨大,并发出耀眼的光芒,围观者纷纷闭上双眼。这时,你扯下身上的滑稽服装,露出里面华丽的衣服。你像超人般昂首阔步到高处,高呼:“我是个天——才——!”围观者纷纷俯首称臣。
还是那句话,场景越夸张越好。夸张能让你更容易地记住,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记忆非同寻常的事物。一旦你把全部场景都想好了,就再快速地重复它们,直到你可以在两秒之内把它从头到尾想完,一秒之内能完成自然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