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EC管理法实施后,海尔集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流程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后来成为世界家电百强企业奠定了基础。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OEC管理法则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日事日毕”,就是要求对当天发生的各种异常现象,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问题堆积,确保工作责任的真正落实;所谓“日清日高”,就是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地进行改善,不断提高。公司算了一笔账,员工“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高1倍。
这个管理法的落实过程需要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的。“3E”是英文everyday、eve!ything、everyone的缩写,即每天、每件事、每个人。“3E”卡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具体化。海尔要求每个员工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7个要素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签字,并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下班都得完成。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落实了16年,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
在海尔的OEC管理法中,执行体系的几大方面内容都被设计得十分巧妙合理。工作计划明确清晰,工作要求量化;组织结构完备,职务设置、人员编制及薪资方案安排合理,且面面俱到;控制系统及时跟进,杜绝拖延,避免浪费。OEC被称为海尔的“管理之剑”,上至总裁,下至一般员工,在OEC的体系下,都十分清楚自己一天工作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干多少,干到什么标准,要达到什么效果。OEC的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落实的顽症:做事不认真,落实不到位,每天工作差一点,久而久之差很多。OEC找出了落实上的症结,专攻这一落实的顽疾,从根源上大大提高了整个企业的落实力。
3.有好的制度也要有好的监督机制
战略是组织运作与发展的总的计划与谋略,战略制定与决策之后,就要付诸实施,而实施的进度、效果、结果,都必须有人来跟踪与监督。谁来监督才最合适呢?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代表一个组织,必须对这个组织的战略实施承担责任,而一旦战略付诸实施之后,企业管理者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监督。企业管理者此时就像一个检察官,要紧紧盯住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和关键人物。如果企业管理者这个检察官的角色扮演得不好,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和关键人物就容易出问题,而一旦这些地方出问题,就会影响战略的实施,就会使落实大打折扣。
无数经验表明,监督不力常常使公司的好举措付诸东流。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三星在企业内部健全规章制度、严肃监督机制。公司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质量保证监督网,不合格的零部件坚决不用,不合格的成品坚决不出厂。各厂、车间、班组层层设立质量保证机构,派有专人检验质量。
没有监督就没有落实,监督到位才能落实到位。合理的监督机制、适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能够让落实工作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波及各国,三星受创颇为严重,营业额急剧下滑。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额,李健熙亲自检视旗下一个重要事业部经过修正后的运营计划。首先他赞扬事业部经理带领属下为了降低公司成本而做的努力,随后他又指出事业部未达到应有的投资回报率。根据事业部的工作现状,他紧接着提出了一个值得一试的解决方案——建议这个事业部和供货商共同研拟提高存货周转率的方法,以期获得实质成效。
“你认为你该怎么做?”他询问事业部的经理,这位经理回答:“如果有工程师协助,应当能大幅提升绩效,我需要20位工程师。”
执行长转向工程部门经理:“你是否能抽调出工程师来协助完成这个计划?”
工程部门经理迟疑半分钟之久,以冷漠的语气表示:“工程师们不会愿意来替事业部门做事。”
李健熙注视他良久,开口道:“我确信下礼拜一你会指派20位工程师到事业部门。”说完后便起身离开。走向门口时,他停下脚步转身对事业部经理说道:“我要你每个月固定召开视讯会议,成员包括你本人、工程人员、财务长,还有我和生产部经理,必须确保推动这项计划的进展。”
管理层在监督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寸,切忌工作职责的分工使工作关系恶化。过度监督及插手,只会使员工下不了决定,无法使员工在工作中进步。喜欢打击与蔑视员工成就的老板,很难遇上愿意劳心劳力、全力付出的员工,久而久之,只能拥有一批不自动自觉、私底下充满抱怨的员工。
4.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班第一天,公司召开职工大会,老总在会上苦口婆心:“各位同仁,去年销售业绩下滑六个百分点,如果今年不迎头赶上,那就……咱们得像刘翔一样奔跑。”
每当这时,不少员工在下面窃窃私语。谁都知道,百米冲刺的速度只能玩上十几秒,要玩365天,谁受得了。
而在另外一家媒体,一位一向严格著称的老总态度却截然相反。他说:“我为什么对职工那么严,因为气只可鼓不可泄,管人就得像拧螺钉一样,一圈一圈地往里拧,千万不能松了”。
相比较而言,大多数管理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工作生涯、职业生涯是一种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中,谁也不能呼风唤雨。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像刘翔那样在缺氧的状况下奔跑,而应计划着,何处应该跑起来,何处又应该放慢脚步。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在长跑的时候,胜利的那些人是开始的几圈就拼尽全力,还是保持自己的速度一直跑到终点的呢?很显然,是后者。因为,他们懂得坚持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
职场生涯,有时候很像骡子推磨。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枯燥而又繁重。聪明的主人会在骡子面前吊一把青草,骡子总想吃到那把青草,于是不断地一圈又一圈地走着。职场中的人们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你某个时候能跑得快,而是面对繁重的工作,能够像骡子一样慢条斯理,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如果让一匹马来推磨,它可以飞奔,但是想象一下,它在疯狂地跑完了几圈之后,会怎么样?
《华尔街日报》这样评价通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韦尔奇可以花一天时间参观一家工厂,跳上一架飞机,小睡几个钟头,然后再重新开始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也许会停在爱达荷的太阳巷,或者在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滑雪。”
韦尔奇认为,成功并非跑得快或是工作更努力。每一个人都可以一天工作16个小时甚至更长,但为了工作置健康和家庭于不顾的人,这还能算是成功吗?这份工作还能坚持下去吗?
韦尔奇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坚持吧,你将会成为下一个戴起桂冠的人。
以营销为例。如果你有99%想要成功的欲望,却有1%想要放弃的念头,如果你在推销时仅仅跑了两三趟,就因顾客的拒绝而悲观、失望,消极地认为“算了,别去了”的话,那你根本就没有机会获得成功。
1970年,美国一家兵工厂曾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实验:在兵工厂的大梁上绑了一条粗大的钢索,垂直固定在地面上,在离钢索一米处用一根很细的尼龙绳垂直地绑了一个软木塞,他们用软木塞很有规律地、像音乐节奏“蹦恰蹦恰”地反复撞击这根粗大的钢索。
“有没有什么变化?”一群科学家,包括武器专家、行为科学家很好奇地观察着。钢索任凭软木塞的撞击,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大家耐心地等着,第29分钟、30分钟,钢索耐不住性子,颤抖了两下,然后又静止了,接着又是不规则地颤动。40分钟后,钢索开始随着软木塞有韵律地摆动,
这时候,科学家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取下软木塞,令人惊讶的是,钢索依然不停地反复摆动,历久不绝。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是属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步调,坚持走下去的人。就像那个软木塞一样,如果它一开始就认为钢索那么粗,撞击它根本没用,那么它就被自己打垮了。软木塞的成功归功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步调,坚持下去”的耐心,它每一次撞击都在改变对方,一次又一次地积累,一次又一次地储蓄力量,终于改变了对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尽管可能并不明显,但那又怎样?软塞都能使钢索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摆动,更何况是我们有智慧有冲劲的人呢?
也许,你一次的落实并不理想,甚至被碰得头破血流。能力就是在这个时候体现的。聪明的人选择不屈不挠,继续战斗;普通的人选择退缩和保守。所以,坚持本身即是落实能力的一部分。
其实,落实跟其他的过程一样,都是充满挑战的。没有耐性的人在面对大雨时选择逃避,因为他不知道还有彩虹会在雨后出现。没有耐性的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遇到困难时,选择回头,因为他不知道最甜美的笑容永远展现在笑在最后的人的脸上。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调查:
46%的推销员找过1个人以后就放弃了;
25%的推销员找过2个人以后就放弃了;
15%的推销员找过3个人以后就放弃了;
12%的推销员找过3个人以后继续努力下去。
结果80%的生意是这些12%的推销员做成的。他们的成功不是基于机遇、方式和技巧,而是靠不懈地努力。成功是靠一步步走下去的,然而却不会一路平坦,就像一句至理名言,“鲜艳夺目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成的”。但只要坚持下来,成功真的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