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大明的财政,李香君的担忧
“想不通的事情多着呢,正所谓乱世将至,群魔乱舞。”
“我大明富有四海,万国来朝,人口亿万,你可能够想象得到,自崇祯三年开始,基本上便开始年年入不敷出了。”
见李香君吐槽鲁王朱以派的愚蠢,韩烈也不由叹了口气。
年前他在京师期间,了解到自崇祯元年以来,朝廷赋税每年都在递减。
尤其是崇祯十年开始,朝廷明明加派了三饷,可结果收取到的赋税,反而更少了。
崇祯元年最多,足有两千九百万两,到崇祯三年,只有两千六百万两。
而到崇祯十年的时候,只剩下了两千万两银子。
可自崇祯十二年以来,随着李自成,张献忠,以及辽东建奴的做大。
朝廷每年的军饷,就高达两千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朝廷的赋税收入,只够军饷支出。
那么朝廷百官的俸禄,藩王勋贵的俸禄,又是多少呢?
官吏俸禄一年开支在三百万两银子,藩王勋贵开支在四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足有七百万两的缺额。
七百万两银子一年的缺额,想象确实恐怖。
朝中藩王勋贵每年四百万两银子的开支,但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并不算多。
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人可不少,不单单是朱家的亲王,还有亲王的儿子郡王,以及子孙后代。
这些人依次爵位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历朝封赏的皇亲国戚,比如公侯伯世袭爵位,以及皇后家族的外戚,还有公主驸马等等。
奉养皇亲国戚,并不是只有明朝才有这个问题,而是历朝历代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然而,明朝勋贵们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封赏过于厚重。
这些勋贵们犹如一群贪婪的寄生虫,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饷银。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虽然个个富得流油,但对于朝廷却是一毛不拔,甚至还不停地向朝廷索取。在这里,可以以福王、周王、鲁王三人为例来做一个比较。
福王朱常洵拥有多达三万倾的土地,而周王和鲁王也分别有上万倾的封地。
尽管如此,他们每年仍然要领取朝廷的封赏,而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大量土地却无需缴纳任何赋税。
这三位藩王手中的土地面积加起来,几乎相当于好几个县城所有良田的总和。
如此庞大的土地数量,掌握在藩王手中,对朝廷和百姓来说,不但没有半点利益可言,还形成严重的盘剥。
这也是后世之人,经常说到大明的灭亡,实际是亡于藩王勋贵之手。
虽然这话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大明的灭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整个官僚集团的腐败。
“侯爷,既然朝廷如此困难。”
“为何您不把这笔钱,献给陛下以缓解燃眉之急呢?”
李香君迟疑的看着韩烈,有些好奇的问道。
“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
韩烈摇摇头,语重心长的拉着李香君的纤纤玉手,微笑的对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