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一转眼20年过去了,老太太每年仍在不断地重复着,最终,她竟然真的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包括家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得不张大了嘴巴。
善于使用重复的力量,就如想做成一件事情之前要极具信心、克服万难一样,它是一种完全可以自主掌控的力量。故事中的美国老太太能够培育出基本不可能出现的金盏花,凭靠的就是一股韧性,这韧性,也即是重复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老太太并没有做任何特别的事情,只是简单地重复着固有流程,可最终呈现出的结局并不简单。这种看起来隐藏于平淡中的力量,并不需要刻意练习,也非难以掌握,唯独需要的是我们有一颗平稳的心,而后按部就班地循着设定好的路线徐徐向前,最后即会收获一个令自己都大吃一惊的奇迹。
2。再添一把柴
很多时候,在我们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只要“再添一把柴”,就能燃起熊熊的烈焰。也许在修炼心性挑战自我这条路上,我们会对重复产生厌恶的情绪,但一个在大众心理上可以接受的现实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再往前靠近一点,就可以轻易牵到成功的手。
1900年,维金孔亚有一个12岁的孩子,他的想法与同龄伙伴迥然不同,他并不喜欢那些娱乐明星,反倒对著名的海军大将柏瑞有着疯狂般的追逐。他曾用稚嫩的笔迹在日记上写道:“我决定要成为第一个飞抵北极的人。”
从写下这行字开始,他就为自己立下了这个宏伟的心愿。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未来的日子里剩下的唯有磨砺自己。
在外人看来,这个孩子的做法似乎有些幼稚,可他却不以为然,开始试着像斯巴达人一样训练自己,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一件单薄的衬衣。每逢有人问起,他便说自己需要磨炼在寒带生活的毅力,需要与风雪竞争。
这个坚毅果敢的男孩子果然没有做白日梦,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和奋斗之后,终于完成了当年日记上所写的那个目标,成为第一个飞抵北极的人。他做到了,在完成自己这个梦想之后,他又成为第一个飞抵南极的人!他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全球——他就是海军上将李却埃林·拜德。
拜德将军说:“南极地带的巨大冰块已在逐渐缩小,我相信有一天事实会被证明,这数百万亩被藏在冰块底下的土地是极其宝贵的。”多年后,如拜德将军所说,人们在北极圈600里内发现了大量煤矿。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南极附近同样会有数量惊人的煤矿,也许还会有广阔的油田。
拜德将军的一生充满坎坷艰辛,但幸运的是,他有着坚强不屈的品格,曲折的命运没能将他打倒,排除万难后,他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14岁前,拜德已经怀揣着不灭的梦想用脚步丈量了世界的尺寸,几乎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一次旅行都让他收益颇丰,旅行结束后,他会照常返回学校继续学业。除了对旅行情有独钟外,他还热爱拳击、角力、足球等运动。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出戏剧,千变万化。28岁时,拜德在一次运动中摔伤了脚踝,非常严重,甚至无法彻底康复。一天之间,能蹦能跳的拜德变成了残疾人,无奈只好离开海军。这件事让他感到异常失落,然而他始终对生活怀有希望和热情,他暗自宽慰道:“的确,所有的飞行员都是坐在驾驶座上的,跛腿不会影响驾驶飞机”。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开始着手准备。一切就绪后,拜德决定飞向北极。这次远行,主要目的就是检验一下自己空中冒险的本领。然而,这次旅行同他的命运一般坎坷,先是在驾驶一架大型飞机进行试验的时候发生坠机,差点机毁人亡。即便如此,拜德已然没有就此中断自己的计划,他又开始申请其他飞机打算横渡大西洋,不过政府因为他有腿伤而拒绝了他。
没能如愿的拜德,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却坚信自己最终会成功。后来,拜德再次申请飞机,不过这次却碍于自己的婚事而搁置了计划。为了实现梦想,拜德再接再厉,继续申请,可却接到当局命令他从海军退休的命令。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并让拜德的意志就此消沉下去,他鼓舞自己:“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即使是个跛子,也比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强得多。”故此,即便官方申请都被驳回了,这也并不能证明是他差劲。在自我激励下,他决定自筹资金,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冒险。
经过一番精心的筹划,拜德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成功凭借自己的力量横渡大西洋,并在驶过北极上空时投出了一面美国国旗。随后,飞至南极上空时,再次投下一面美国国旗,彻底完成了自己的空中冒险计划。
顺利完成冒险计划的拜德返回美国时,有上万人等待着迎接他。人们在机场等候他的归来,在他们心中,拜德不是腿脚不便的残疾人,而是伟大的织梦者。他的事迹也感动了美国政府,并由此被授予“上将”军衔。
再添一把柴,即是让重复不间断。拜德未曾在追梦的路上踟蹰不前,每一次的梦想搁浅,都让他内心生出再接再厉的力量。这种力量,即是重复带来的力量。
当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小心翼翼地前行时,必然会历经四季,这四季带来的酸甜苦辣构成了十方世界。挫折与苦恼都是暂时的,即使黑暗短暂的降临,也终将有一盏灯可以点亮这黎明前的黑暗。在我们的初心面前,安稳地借用重复之力,一切都将大变模样。
从前,有两座分别名为太行、王屋的山,方圆七百里,高八千丈,原本坐落在冀州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旬,住在山的对面。大山严重阻塞了交通,让百姓的出行十分不便,多走了很多冤枉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愚公召集全家商讨办法,他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在他的号召下,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不过,他的妻子小心翼翼地问道:“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损,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有人答道:“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挑担比较厉害的人,开始开凿石头,挖掘泥土,然后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孤儿寡母,女人早早没了丈夫,儿子早早没了父亲,孩子刚换牙不久,也跟随愚公移山,每年冬夏交替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在河湾上,住着一个智慧超群的老头,他劝愚公说道:“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愚公听了他的话,坚定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他的答复让聪明的老头无言以非。
山神听说了愚公的事,担心愚公真的世世代代挖下去,便上报了天帝。天帝听后,感动于愚公的诚心,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把山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此后,冀州的南部与汉水南岸之间,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的精神,是执著于一个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支配他这种精神长久存在的,则是其在过程中的无限重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即是无限重复,愚公的用这种重复之力“打动”了天神,最终也实现了目的。
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人类闪光的智慧,其中所透视出的道理经久不衰。在奔向成功的道理上,我们或许都渴望是智者,可却别忘了,真正“移走”大山的是愚公,是愚公的“重复力”。
据传,陆宗达曾到国学大师黄侃门下学习。师生见面后,黄侃没有向他传授任何知识,只拿出了一本《说文解字》给他,嘱咐道:“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随后,陆宗达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执行,完成后,再次拜见老师。黄侃翻看了一下陆宗达上了标点的书,说道:“再买一本,重新点上。”一来二去,陆宗达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说文解字》点标点。
第三次,陆宗达将自己上好标点的《说文解字》交给老师后,黄侃点了点头,却还是说了一句:“再去买一本点上。”
转眼间,3个月过去了,陆宗达又交给老师一本《说文解字》,随后他忍不住问老师:“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微笑道:“自己亲手标点三次,这本《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如此一来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
自此,黄侃开始向陆宗达传授学问。陆宗达也果然不负所望,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一代大家。他说:“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