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 第3章 把握情感心理(第2页)

第3章 把握情感心理(第2页)

当然,迫于条件、无奈之下选择单身的人则有另一番苦闷。

陆先生,32岁,纯粹的单身男人——即无同居女友、无固定女友、无流动女友的典型“三无”男人。常言道,没有女人的男人就好比没有肉吃的老虎,精神上是绝对痛苦的。不过此君相反,他一向喜欢说自己快乐得就像“没有发生苹果事件之前的亚当”,标榜自己早已看破红尘,抱定一辈子潇洒的独身主义,还要笑尽“天下所有被黄脸婆套牢的男人们”。

没想到半年之后陆先生忽然变得神采飞扬,好像一下子年轻了10岁。原来他终于交到女朋友了,并且马上就要结婚了。有好事者当时就问,你不是讨厌女人,要一辈子独身吗?他倒也坦率地说:“我那时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男人的生活中哪能没有女人?说实话,没女朋友那阵子我可真痛苦。白天强颜欢笑,言不由衷;晚上漫漫长夜,孤枕独眠。看别人出双入对,叹自己形单影只。怎一‘愁’字了得!”

“食色,性也。”正常的男人如何能不为心爱的女人倾倒,陆先生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和男人的责任感而迟迟走不出那向往已久的一步。此外,这里还涉及一个择偶心理的问题,包括以事业为重的择偶心理、追求精神满足的择偶心理、金钱至上的择偶心理、寻找政治靠山的择偶心理、追求外表美的择偶心理以及要求十全十美的择偶心理。有部分人讲求“原则”,在没有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的人的情况下,宁缺毋滥,一生清守,结果造成单身。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以恋爱为名,玩弄他人感情,朝三暮四,寻花问柳,结果浑噩一生也无法享受真正的爱情,这种游戏型择偶心理具有变态色彩。

总之,恋爱和婚姻是上苍给予人类的馈赠,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乐于接受方为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刻意追求单身会造成人生的缺憾。

正确对待网恋

随着社会的变迁,寻求爱情的成本与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害怕爱情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产生了新的矛盾。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网络与爱情之间的某种契合度,人们发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感的需求——网恋。

网恋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超越型的虚幻网恋。这类网恋者幻想能在网络上得到超越一切世俗的纯真爱情。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但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恋情带有很大的虚幻性,而这种虚幻的最美丽之处又在于其神秘性,正如人们所知的“距离产生美”。况且,此类恋情中恋人彼此间少了生活中的各种磕磕碰碰,少了许许多多应负的各种责任,少了有矛盾时面对面的尴尬,而多了不少随意与自由。在网上,“恋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尽情“相爱”。

(2)超脱型的浪漫网恋。现实生活中爱情与婚姻通常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在网上可以爱得死去活来,却不必谈婚论嫁。所以,具有超脱心理的浪漫型网恋者,便在网上互诉衷肠。他们用手指灵活地敲击键盘,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谈爱好、谈浪漫、谈恋情……唯独不谈现实中的爱。也许,他们觉得这种感觉才是最超脱、最浪漫的爱情体验,因此深陷其中而乐此不疲。

(3)游戏型的欺骗网恋。此类心理的人只是想在网络上体验一下交友甚至是好玩的感觉,他们既无心真诚地爱对方,也无意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想在网上潇洒乐一回,而从不将此事当真。因此他们心里很清楚,所谓的“网恋”就是玩玩而已,根本就不可能投入。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张口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太难,但在网上可以向不知真实姓名和真实性别的“恋人”千百次地敲出“我爱你”。这种体验既可过瘾又有安全感,因为只要一关机便可全身而退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不少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网恋”进行欺诈犯罪活动,骗财骗色,使不少缺乏社会经验的网恋者深受其害,这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小张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很帅气,有才华。然而就是在这一年他沉溺在虚幻的网恋之中,对方是一个远在深圳的女孩,在相互交往将近一年后,他们终于见了面。小张很快发现,女孩在深圳有男友,并且早已同居在一起了。

小张注意到那位女孩,是因为她是小张常在的虚拟社区的版主。她发表的文章很有见地,笔锋犀利,文采超众,小张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于是连续给她发了数封求爱信,并且进行了长时间的网恋之后女孩最终答应和他见面。小张现在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爱情,女孩只是想利用小张,去报考小张导师的研究生。

网络是虚幻的,在虚幻的网络中爱情显得非常脆弱。有网友这样调侃网恋: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网恋,就是电脑和电脑诉衷肠,键盘与键盘说情话,鼠标和鼠标谈恋爱;网恋,就是聊天时“让我的爱飘过你的网”,就是停电时“我寂寞的心只有你最懂”;网恋,就是聊天室爱情,那里是爱情超市,总有一件任你挑选;网恋,就是QQ上的爱情,那里的头像如繁星,总有一颗为你点亮;网恋,就是BBS上的爱情,那里弥漫万千风情,总有一番情怀为你敞开……

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看法,网恋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产物。网络既然已经成为人类的通讯工具和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就不可避免地会负载人类情感交流的任务。而在情感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两性交流。许多人之所以沉溺网恋,是因为在网恋的初期,有强烈的神秘感。网络就像一层厚厚的面纱,隔开了两个人,也遮住了两个人的真实面目。因此,在交往时,人们只能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去猜测,即使有所了解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不真切,因而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总是吸引着人们去一探究竟。人类不但非常信任自己的主观观念,还对危险具有天生的排他意识。当人在没有感受到危险警示的状态下去主动接触陌生事物时,会首先将危险意识转化为兴奋,然后,“本我”为了说服“自我”,便会把未知描绘成或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模式。

然而网恋就像闭着眼睛盖房子,没有稳定的架构,房子终不会太结实。在揭开网络的面纱,在现实中相遇或相处后,才发现以往的感情是何等脆弱。

热恋中要在心理上保持距离

如果说初恋像一首隽永浪漫的小诗,那么热恋则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令人如痴如狂,心醉神迷。

有人说热恋是保持青春永不衰老和保持精神永远年轻的良药。热恋能使人丧失理智,认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不好的东西,就连平时的臭水沟也会突然之间香气四溢,灰色的老墙也笑逐颜开,平时小得不能再小的眼睛也忽然之间变大,并且脉脉含情,光芒四射……

洪兵,男,国内某知名企业市场专员。去年到上海出差的途中,结识了小茜,一个令他神魂颠倒的女孩。洪兵勇敢地向对方发出了自己的求爱信号。在得到小茜的接纳后,两人陷入了疯狂的热恋。几个月来,两人热情依旧,颇有燎原之势。在自己深爱的人和深爱自己的人面前,洪兵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但是,脆弱的洪兵却在心底潜藏着恐惧,他好担心热恋中的小茜突然弃己而去。

恋爱是甜蜜的,而热恋则可以将甜蜜继续升华。热恋中,一天不见恋人的面都难受。此时,彼此的感应是尤为强烈的。双方恨不得能随时随地交流、沟通,让对方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欢笑。在这时,即使热恋中的一方犯了对不起对方的很大的错误,另一方也往往会原谅。就因为是热恋时刻,所以每个人的缺点都会随之消失,即使平时再好的朋友或父母去劝,也未必有效。其实,正因为这一时刻才有许多佳话产生,也为许多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因为身处其中的人此时乐昏了头而并未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进入热恋期后,初恋时小心翼翼的亲昵已被炽热的激情所取代,认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深深地沉浸在两人世界中,容不下第三人,把对方看得无限美好。但是,如此强烈的感情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出现什么不和与矛盾,往往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真情变成了假意,美好的变成了丑恶的,爱变成了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热恋就是这样神奇,让人向往又容易受伤害。爱情的绝对化会陷入死胡同。陷入狂热后,即使没有造成双双惨死,两人也会在与世隔绝的爱情中陷入精神死亡和因烦闷而僵化的危机之中。闭塞的爱情归根到底是成双的利己主义。爱情因过分饱和而消亡。所以,狂热的爱情需要理性,需要自制,需要爱的激情,但更需要爱的理性与冷静。纵欲者问苏格拉底:“难道你没有欲望吗?”“有。”这位哲人肯定地回答,“不过,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却是欲望的奴隶。”理智的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狂热爱情的主宰。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讲到,一对恋人之所以由初始的迷恋到以后的淡漠、惶惑甚至离异,可能就是因为随着双方不断熟悉,两人之间那种因神秘感、好奇心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距离”逐渐消失,又没有再生,使得原先心目中深深崇拜的“偶像”走下了神台,变得平凡、甚至丑陋了。所以热恋中的人要注意降低爱的热度,其方法有三:首先保持一份神秘感。神秘感会使对方在探索你的个性答案、万般风情的过程中保持不会衰退的兴趣。要培养这种神秘感,不仅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外在特征,还要不断地完善内在的人格,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加深思想上的修养,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有的人因为恋爱而放弃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其实是很可惜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向你的恋人呈现你积极向上、新的一面,你就像是一眼永不枯竭的泉,令人回味无穷。当然,保持神秘感要恰到好处,不是高深莫测地全方位封锁。若隐若现、蜻蜓点水最为美妙。其二,保持和他人的友谊。热恋中的情侣常常是“重色轻友”的。人既需要爱情,也需要友谊。爱情不能取代友谊,而且爱情有时也需要友谊的帮助和扶持。二人世界无论多么值得留恋,心灵也会感到缺乏友谊的空虚、闭塞。友谊可能给你们的爱情带来许多新的内容、新的信息、新的感受。即使是异性友谊,只要是可信的,也不必排斥。如果对恋人的异性朋友采取粗暴、冷淡、猜疑、不尊重甚至敌对的态度,无疑会伤害大家的感情。其三,天天思念,但不一定天天相见。两个人整天像连体人一样形影不离,再丰富的情话也会暂时地断流,没完没了的抚爱也有感觉麻木的一刻。“黯然销魂,唯别而已。”一旦分开,才发现没有爱人的日子是多么的寂寞、凄凉,“良辰美景虚设”,思念与日俱增,将来也会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俗话也说:“小别胜新婚。”这是很有道理的。有时甚至可以刻意地拉开时空上的距离,例如和朋友、同事出去旅游、出差,分离一段时间,或故意好几天不见面等,以此来造成彼此心理上的距离。“有时我离开你,只是为了去感觉想你的滋味。”当然,保持“心理距离”并非是故意让心灵之间疏远,故意在心灵之间设立屏障或防线。“有距离才有吸引,但是,千万不要太远。”

不要让单相思封闭住自己

在生活中,单相思的现象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心理状态。患单相思的人由于觉得对方爱自己,就常常把对方的言谈举止纳入主观需要的轨道去理解。对方的一句无意的话语、一个眼神或一个表情,引起其长久的喜悦和激动,即便遇到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如果能够看见对方,就会尽可能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如果见不到对方,就会猜测或巧妙地打听对方的去处;如果别人无意中谈起对方,会非常注意地倾听,表现出极大兴趣。以为对方也在爱着自己,觉得应该用加倍真挚热忱的爱回报对方。但因为对方并未向自己表明心迹,所以只好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向对方暗示自己的爱,或用脉脉含情的目光,或用旁敲侧击的话语,有时还会不惜代价去满足对方一个无意的小小的要求。

茨威格在他的名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记录了一则悲剧式的单相思故事。故事主人翁著名小说家R接到了一封女人的来信,她向他诉说了13岁时就开始的对他的爱情。信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那一天,那一刻,我整个地、永远地爱上你的那一天,那一刻,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从那刻起,从我感到了那柔和的、脉脉含情的目光以后,我就属于你了……你使我整个生活变了样。原先我在学校里学习并不太认真,成绩也是中等,现在突然成了第一名,我读了上千本书……因为我知道,你是喜欢书的……我以近乎顽固的劲头坚持不懈地练起钢琴来……因为我想,你是喜欢音乐的。

故事中的女人就是一个可怜的单相思患者,她的生活信念就是靠对方支撑起来的。那么单相思是如何萌发的呢?英国心理学家佛曼斯特认为单相思的模式大多是:起初双方仅是精神交流,接着其中一方萌生爱意,并陷入自己编织的情网中难以自拔,不时用隐晦的语言和行动暗示对方。如果对方年龄在25岁以下,通常会直接拒绝单恋者,30岁以上的人则大多“默不作声”,这往往使单恋者产生误解,两人陷入尴尬关系中。单相思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14~18岁时更常见,因为少男少女此时正处于爱幻想的青春期,不善于自我控制。而在适婚男女中,60%的人单相思过,20%的人还可能每年单恋他人2~3次。另外,60岁以上老人也不时出现单恋。

小婕上初三那年,喜欢上了大学刚毕业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非常看重小婕,刚一接手这个班级就选小婕为数学课代表,小婕也喜欢上数学老师忧郁的眼神,如今还记得那位老师讲课的情形:右手托着左手肘部,眼睛忧郁地看着教室空气中某个看不见的点。可惜该老师教了几个月就跑到某军事院校读研去了,眼神之所以忧郁很可能跟不安心本职工作有关,小婕笑着对朋友讲,自己从小就喜欢不安分的男人。

单相思是心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单相思的人自卑感很深,这些人虽然总是进行爱的自我陶醉,但真正面对对方时,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并且试图掩盖自己的真情,以至出现语塞笨拙的举动,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这样,往往引起事后的懊悔。他们对相思的人怀有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尽管对现实的恋爱十分向往,但却不敢轻易地向对方表白,生怕对方说出“不”字。于是将深情藏在心里,却又急切、焦灼不安地期待着对方的爱情吐露。长时间的感情压抑和失望,会加重忧郁和苦闷。因而,可以说,单相思很容易加深自己的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的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