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杨帆是打算让人到山上去挖野菜的,现在又多了一种选择,这时候山上的野菜可是最嫩的时候。
他记得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到山上去弄一点荠菜,用来包荠菜饺子,那味道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荠菜这种最有名的野菜,杨帆还记得有好多其他的,比如:车前草、篓蒿、小根蒜(根部有个小蒜头)、马齿苋、刺儿菜(小时候在野地里玩,要是哪里受伤流血了,就会找它,揉碎后涂到伤口处)、蒲公英、苦菜、蕨菜、马蓝、刺嫩菜等。
杨帆回忆起小时候去放牛,小伙伴们都会带着个竹篓,专门挖这些野菜,回来后就可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想着那些美味,杨帆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要知道从出去读书后,他可就没吃过这些东西,在城市里可是很少有地方长这些野菜的。
来到大伯家,杨帆看到大伯今天很清闲,正坐在树下悠闲地喝茶呢。
“大伯,这休息呢?”
杨帆笑着说道。
杨墩子听到有人叫他,抬头一看是杨帆,“你小子,我这忙里偷闲一会,你就来了。
怎么,又有什么事吗?”
杨帆摸了摸头,“大伯,你早上不是说没菜吗?现在我给你送来了。”
“送来了?哪里?我怎么没看见?”
杨墩子有些疑惑,心想这小子不会是在骗自己吧?没听说他出村子啊。
“大伯,我就是为这事来的,现在是春天,你不记得我们杨家村的山上现在全是野菜吗?这些都是菜呀,还是那些来玩的游客最喜欢的。”
杨墩子有些疑惑,那东西采下来连猪都不吃,这些城里人会吃?“杨帆,那些野菜真的有人吃吗?”
“大伯,我们村子里面,现在什么菜卖的最好?”
杨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这个,你等会,我进去把账册拿出来看看。”
杨墩子还真不知道什么菜卖的最好,说完便起身进屋去拿账册了。
杨帆看着大伯在那翻着一本大账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子用品的进出情况。
“这上面记录了,游客吃的最多的菜,是野兔、野鸡和竹鼠,另外就是鱼了。”
杨墩子翻看着账册说道。
听到这个杨帆无语,人家来肯定会点这些特色菜啊,野菜也不是每家都有的,“大伯,你看看那些种植的野菜卖的怎么样?我记得种植的还不少呢。”
等了一会,就听到杨墩子惊叫道:“杨帆,这怎么可能?好像只要来的游客大部分都点了野菜,而且这些天野菜还是客人最喜欢的!”
杨帆笑了起来,“大伯,你不知道现在城里人吃的是健康,这些野菜大多都有一部分的食疗作用。
好些还能治病呢,所以那些游客才会喜欢,现在山上都是这样的野菜,竹林里面的竹笋也出来了。
这竹笋对于那些城里人可是好东西啊,大伯,你让人去采下来,保证会有人吃的,这样菜样也更丰富。”
虽然还是有些怀疑,但杨墩子还是决定让那些没事干的女孩子,上山去挖野菜去,竹笋这东西杨家村是最多的。
四周的山上都种满了竹子,特别是原来出村子的那条山路那里,可是有一片竹海的。
下午的时候,游客们就看到杨家村的女孩子都背着竹篓向着山上走去,有些好奇的游客也跟在后面,想要看看她们到底是去干什么的。
当发现她们是在山上挖草,游客还有些疑惑,不过里面有认识野菜的游客,知道这是在挖野菜呢,也跟着动起手来。
有一个人带头就会有第二个,当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东西的时候,全都开始在山上挖了起来。
当然,竹林这里也有一些年轻人都在这里挖着竹笋,这东西不用别人告诉,游客一看到就知道这是挖春笋呢。
有人向挖春笋的行家打听,得知这活儿人人都能参与不用收费后,一群游客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挖掘大军,不过他们手头没家伙什儿,只好就地取材,捡些断竹棍来充当工具,尽管挖掘起来颇为费力,但大家伙儿都干得热火朝天,毕竟亲手挖出的春笋,那可是实打实的收获,带回家去让家人也尝尝这山林间的鲜味,此行便也算有了份特别的纪念。
而杨帆上山时发觉游客数量锐减,初时还以为是众人已打道回府,直至夜幕降临他才知道原来人们都跑去挖竹笋、采野菜了。
杨帆可没跟着那股热潮,他此刻正身处山上的水库边,一门心思地忙活着他的拦网大计,下午时分,娃娃鱼的拦网已如期送达,他得抓紧时间把这事儿办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