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史恭敬地应道。
接着朱棡转向朱济烨,“你刚才的推测相当精准,展现了深厚的见解。
不过关于时机的选择,你还没讲清楚。”
朱济烨颔了颔首。
“依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冬天太原城应该是安全的,但若是我负责筹划的话,首先会让白莲教广泛传播谣言,煽动普通民众的情绪,从而破坏大明稳定的基础。”
“紧接着,晋商会利用金钱利诱那些叛乱分子跟心怀不满者引发更多骚乱,最终使得整个朝廷陷入混乱之中。”
“这就是发动反叛的最佳时期吗?”
朱棡微微眯缝着眼睛微笑着问道。
朱济烨却摇了摇头。
“条件还未完全成熟。”
“那需要等到什么时候?”
朱棡期待能够听到儿子给出不同寻常的答案。
朱济烨精神振奋起来,直视坐在高台上的朱棡坚定地说。
“只有当边疆爆发重大冲突时,才会是真正的起义时机。”
“边疆?”
朱棡的眼睛不自觉地眯成了一条线。
这不是他预想中的答案。
作为九边之一的藩王,他对大明如今的防御力量,再清楚不过了。
从山海关到雁门关,朝廷在这之间布下几十万大军长年驻守。
长城沿线及背后的地方军屯随时待命,一有战事即刻支援前线。
战略要地聚集着庞大的军力与物资储备,在官府精心策划下,即便遭遇长达半年以上的围攻。
任何一个重镇都能保证供应充足,坚守阵地不受动摇。
因此,听到有关边境问题时,朱棡心中不禁怀疑起其真实性来。
他认为那些平时只敢悄悄策划的小人,怎么可能真的让边疆陷入麻烦。
除非晋商们能够切断给九边的粮食补给,而且这也得花上三至五个月的时间,才会导致军队出现缺粮的风险。
朱济烨进一步说明道。
“难道父亲您忽略了长城之外,依然潜伏着不少蒙古残部吗?凭借掌握开中权,这些年里晋商家族在表面上,负责向军队提供粮食装备的同时,背地里也频繁出入各个关卡,同外邦进行商业交易。”
“纵然朝廷监管严苛,阻止了很多非法商品流入市场,但仍有人质疑是否真没有人尝试过暗地里的密谋行为?”
王府长史听后感到惶恐不安。
“难道是某些居心叵测之人,联合起了草原上的残留势力,准备攻打进来?”
朱济烨颔了颔首。
“依我所见,这是唯一可能性了。
一旦边境遭受入侵,便会迫使朝廷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开来。
到时候各地军队都将被卷入此事之中,难以抽身南调增援。”
“同时,国内局势变得愈发复杂时,那些野心勃勃者,便能在山西道为所欲为了。”
深思熟虑之后,朱棡望向身边侍立已久的长史开口。
“马上准备文书向皇上表达孝敬之心,并请求将晋王妃及一众子女送往应天府避险,立刻安排他们启程南行,本王与济烨共同留守太原城。”
长史恭敬点头答应下来。
“属下即刻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