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感兴趣
有一些日本大公司在招聘面试时,专门就说话能力规定了若干不予录用的条文。其中有:应聘者声若蚊子者,不予录用;说话没有抑扬顿挫者,不予录用;交谈时,不得要领者,不予录用;交谈时,不能干脆利落地回答问题者,不予录用;说话无生气者,不予录用;说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录用……
这些大公司的规定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说话与事业的关系至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当众说话水平高,能说会道,才能正确地领悟上级的意图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一个唯唯诺诺、语无伦次的人必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通过讲话让领导、同事、群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你,才能让大家信任你,才有机会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胜任更重要的任务,才有施展才华、事业成功的机会。用好这种催化剂,事业的成功也便指日可待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在著作《人生对你的意识》中有这样一句话: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这类人。
比如你是一位推销员,你可能正在为找不到顾客而发愁。那么从现在开始不用着急,只要你对别人真心地感兴趣,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你认识的顾客,会比一个要求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认识的人都要多。会说话的人,常常都是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话题的人;最会办事的人,也常常是那些做了让对方感激或感动的事的人。
被公认为是世界魔术师中的魔术师的赫万·哲斯顿,在他活跃的那个年代,他精彩的表演能让超过六千万的观众买票进场看他的演出。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多为观众着想,懂得表现人性。哲斯顿对每个观众都表现得真诚地感兴趣。他说:“许多魔术师在看到观众时会对自己说:‘坐在台下的都是一群傻子和笨蛋,我能将他们骗得团团转。’”而哲斯顿却不这样想,他每次在上台时都会对自己说:“我得赶紧,因为这些人来看我的表演,是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让我过上舒服的日子,因此,我要将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
说话也一样。如果你想让自己说出的话具有价值,能引起共鸣,或者能带来价值,那么你就要记住一条黄金法则,那就是--你想别人如何对待你,你首先就要如何对待别人。你只有从关怀对方的角度出发,多为对方着想,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可。
一天,卸任后的罗斯福到白宫去。不巧的是,塔夫脱总统和夫人都不在。这时,他那种真诚对待身份卑微的人的态度完全体现出来了:他同所有的白宫仆人打招呼,而且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连厨房的姑娘也不例外。
当他见到厨房的阿丽丝时,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阿丽丝回答,她有时为其他仆人烘制一些,但是楼上的人都不吃。“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颇为不平,“等我见到总统的时候,我会这样告诉他。”阿丽丝拿出一块玉米面包放在盘子上给他,他一面吃着一面向办公室走去,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不断跟他们打招呼……
越是没有架子、真诚对他人感兴趣的人,才越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不对人感兴趣,怎么知道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呢?自负的人以为自己是这个世上最聪明的人,所以对他人不屑一顾。这种人遇到困难后,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良师益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说,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为很重要。这无可厚非。如果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那就更好了。可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的轻视,于是受到大家的疏远。只有使别人觉得你对他很感兴趣,他认为他在你心里很重要,或者有价值,你才会感激你、欢迎你。
查尔斯先生在纽约一家大银行供职。他奉命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只知道有一家工业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他需要的资料。查尔斯便去拜访这位董事长。当他走进办公室时,一位女秘书从另一扇门中探出头来对董事长说,今天没有什么邮票。“我替儿子收集邮票。”董事长对查尔斯解释。那次谈话没有结果,董事长不愿意提供任何资料。查尔斯回来后感到十分沮丧。然而幸运的是,他记住了那位女秘书和董事长所说的话。第二天他又去了。让人传话进去说,他要送给董事长的儿子一些邮票。董事长高兴极了,用查尔斯的原话说:“即使竞选国会委员也没有这样热诚!他紧握我的手,满脸笑容。‘噢,乔治!他一定喜欢这张。瞧这张,乔治准把它当作无价之宝!’董事长连连赞叹,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整整一个小时,我们谈论着邮票。奇迹出现了:没等我提醒他,他就把我需要的资料全都告诉了我。不仅如此,他还打电话找人来,把一些事实、数据、报告、信件全部提供给我。出门我便想起一句一个新闻记者常说的话:此行大有收获!”查尔斯满载而归。他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真理,远在耶稣出生的一百年前,著名的老罗马诗人西拉斯就已说过:“你对别人感兴趣,是在别人对你感兴趣的时候。”
所以,如果你想要别人欢迎你,你就该记住一个信条: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
知道如何迎合人们心理
发现别人犯了错,不懂得打动人心的人会毫无顾忌地说:“你错了。”而聪明的人则不会这样说,他懂得给人留面子,懂得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要制服别人或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面子在中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里的脸就是面子的意思。学会为别人保住面子,是人与人交往说话时的一条基本原则。即便别人犯了错,也要懂得给人留面子。
有些人总是容易得理不饶人,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留情面地批评,例如“早就给你说,你错了,你就是不听。”“是你把事情搞砸的。”“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如此种种批评别人的话,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直接的批评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聪明的人在说话的时候,懂得给人留面子,他们从来不会把话说死、说绝,使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约翰的家像许多家庭一样陷入了贫困之中。约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衣服和鞋都是哥哥姐姐们穿小了的,传到他这里,已经破烂不堪。
一天早上,他的妈妈递给他一双鞋,鞋子是褐色的,脚趾部分非常尖,鞋跟比较高,很显然是一双女式鞋。他虽然感到很委屈,但是他知道家里确实没有钱给他买新的鞋子。快走到学校的时候,他低着头,生怕遇到自己的同学,笑话自己。可是,突然,他的胳膊被一个同学抓住了,只听对方大声喊道:“哎!快来看呐!约翰穿的是女孩子的鞋!约翰穿的是女孩子的鞋!”约翰的脸刷一下就红了,他感到既愤怒,又委屈。
这时,玛丽老师来了,大家才一哄而散,约翰也乘机回了教室。
上午是玛丽老师的课,她问大家想不想听有关牛仔的生活和印第安人的故事,大家都说想听。于是,玛丽老师给大家讲起了有关牛仔的生活和印第安人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玛丽老师有个习惯,就是边走边讲。当她走到约翰的座位旁边,她嘴里仍旧不停地说着。突然,她停了下来。约翰抬起头,发现她正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那双鞋,他一下子又感到无地自容。“牛仔鞋!”玛丽老师惊奇地叫道,她惊讶地大叫道,“哎呀!约翰,这双鞋你究竟是从哪里弄到的?”她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蜂拥了过来,他们羡慕的眼神让约翰快乐得近乎眩晕。同学们排着队,纷纷要求穿一穿他的“牛仔鞋”,包括先前嘲笑他最厉害的那位同学。玛丽老师没有直接对嘲笑约翰的那位同学说:“你错了。”因为那样会让约翰更没面子,她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保全了约翰的面子。
与人说话的目的是沟通,方式不当的话语容易让人觉得丢面子。记住:永远不要在公共场合或当着第三者的面说别人的不是。同时,在说别人不是的时候,最好肯定一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让人保住面子的最好方法。
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批评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积极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要制服别人或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批评别人,以下几种批评方式,也许对你与他人的沟通有所帮助。
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里谦虚地谈到他花了十五年时间才发现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结果,一位读者来信对他说:“你现在改行还来得及。”班奇利回信说:“亲爱的,来不及了,因为我已无法放弃写作,我太有名了。”
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报纸上,人们为之笑了很长时间。事实上,班奇利的作品闻名遐迩,但他没有直接指责那位读者,而是以令人愉悦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问题,既保护了读者的自尊心,也保护了自己的名誉。
幽默式批评是以不太刺激的方式点到被批评者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以缓解被批评者的紧张情绪,启发被批评者的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仅能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也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有位女作家应邀到某校演讲,时间安排在下午的第一节课,还没开始讲,她就发现已经有同学在打瞌睡了。她拍拍桌子,大声说:“在这个闷热的午后,各位要听我这个老太婆说话,一定很想打瞌睡,不过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两个原则,一是姿势要优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他人。”说完,全堂哄然大笑,没有一个人再打瞌睡。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说道:“不要只批评而要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先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夹在大赞美中的小批评。”被批评者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自己没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你在批评前,就要先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打消顾虑的方法就是将批评夹在赞美当中,也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批评。
冯玉祥将军向来提倡廉洁简朴,他在开封时,不准部下穿绸缎衣服。一次,冯玉祥将军看到一个士兵穿着一双缎鞋,连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一个揖,把士兵弄得莫名其妙,呆若木鸡。最后,冯玉祥告诉他说:“我并不是给你行礼,只因为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头下拜哩!”那个士兵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脱下新鞋,赤着脚跑回去了。
这就是用借彼喻此的间接式批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余地。含蓄蕴藉,不会伤到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有些人喜欢直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从来没有什么忌讳。这种性格虽然没什么不好,但是这种说话方式,我们不提倡。因为很多时候,直言快语如一把刀子,易伤人。一些人说话随意,不考虑对方的反应,不考虑说出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常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
战平平是个心直口快的女人。有一次在保龄球馆和办公室的同事打球,对方是初学,球艺自然不行。出于好心,她便当教练教起对方来。打球过程中她一会儿说人家“真臭”,一会儿说“你这人看起来挺精明的,怎么学打球这么笨。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气得同事不客气地说:“你说话可不可以含蓄点?”“什么含蓄,你笨就笨嘛,还不让人说了,真是的!”就这样,同事气得转身走了。两个人弄得十分不愉快。
言语可以是糖,客客气气地让人听了心里舒服;言语又能变成一把刀,刺得人心里流血。直言直语的人会让人对她痛恨不已,甚至心生报复。而说话含蓄的人则会使人对他心生好感。
田珍丽去沈阳出差,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田珍丽下飞机后提着大包小包走出了机场。由于她只顾寻找接她的朋友,东张西望,一不小心撞在了一个行人的身上。那个人长得膀大腰圆,被撞后睁大两眼瞪着田珍丽生气地吼道:“你干吗?没长眼睛吗!”听着对方的话,田珍丽心里很不高兴,刚想回敬两句,转念又想,算了算了,他不文明,咱不能不礼貌,吵几句又能怎样?搞不好麻烦会更大。想到这,她连连道歉,说道:“实在对不起,我着急等人,真不是故意的,请多包涵。”田珍丽几句话,说得那个人也没脾气了。他只是余怒未消地看了田珍丽一眼,径直走了。
试想一下,如果田珍丽直言快语,以不敬还不敬,以不礼貌对不礼貌,结局恐怕就是另外的样子了。直言直语是一把双刃剑,而不是一把可以披荆斩棘的开山斧。因此,在你语言的刀子上加一把刀鞘,让你的语言含蓄一些,不要冒犯别人,否则,这把刀子砍伤了别人后也会砍伤自己。
胡亚丽是一家公司的中级职员,她的心地好是大家公认的,可是一直升不了职,和她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她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她“人好”,但她的朋友却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好像不太受欢迎的样子……问题就在于沈婉莹她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于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是一个平时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改正这一缺点,少直言指陈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他过不去,很容易就与人撕破脸面,连朋友都做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