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当户部尚书的时候,引流民垦荒屯田,政绩斐然。
就为了这么一点子事无端丢了性命,才三十八岁,正值春秋。
“有时候杀鸡敬的是猴。”
张欣只回了一句大家都懂的话。
“好吧。
儿子今天怎么样,乖不乖。”
朱高炽叹口气也不纠结了,看儿子睡得呼呼的,又问。
“还行,等不乖了,就送去国子监,让皇祖父也训他一训,皇祖父这敕谕,有意思!
恁学生每听着——”
张欣学着喊了一嗓子,倒是把朱高炽逗乐了。
“把皇祖父整篇发言都记下来的那个人才是有意思。”
朱高炽佩服那人的狗胆。
皇祖父因为国子监学子扇动雪潮(同音字),将那几个带头的学子斩首示众。
在这个月的二十三日去了一趟国子监,召集国子监学官、监生共一千八百二十六人到奉天门,亲自训话,开首就是一句:
恁学生每听着——
整段发言,有大白话,有文言文,还有方言。
学生们听没听懂他都很怀疑。
史官却是如实记下来了。
“国子监现在就这么差么?”
张欣对国子监不算特别了解。
后期,瞻基为了减轻自己的活,搞了个内书堂让小宦官读书。
内书堂合格的,挑选进文书房由有学人士指导,再一轮一轮的考试,最后进司礼监掌天下章奏。
那会的小宦官,还别说,读书读得不赖。
可能因为没有退路,还只有二成能通过考试进入司礼监,读书刻苦得不行。
那个时候内阁重臣负责教授学问的教授还说过一句,国子监的学子但凡有这些小宦官一半的认真,大明朝必然人才济济。
合着,国子监这会,就已经不行了?
“差,很差,国子监现在都成了刺头了。
宋监酒二十四年没了,那一年会试考中者三十一人,国子监占十一个。
殿试上,国子监的学子占据前三。
都是宋监酒在位时教出来的。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过这样的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