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重生大明裕王 > 第235章 后来者居上必然是前面的人无能(第1页)

第235章 后来者居上必然是前面的人无能(第1页)

朱棣当着满朝文武,说要建国子校的时候。

其实是骂人骂顺口,就秃噜出来,并且往大了夸张的说。

他觉着总要给别人留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实则他只是想加几科跟打仗有关的课而已。

可朝臣被他一顿咆哮。

没人敢撩虎须。

这事他么的居然就成了!

君无戏言!

他也没法自己退步啊。

赶鸭子上架,这就张罗上了。

首批派过去的当然都是军中老将,副将,在派人过去这个阶段,朱棣才发现人不够用。

京师的武勋四大家。

徐家,徐辉祖被安排到了海边追捕海寇,只有徐增寿勉强能去京城给老爷子们打打下手。

李家,就李景隆一个,目前滞留在日本没回来。

家里的儿子没人敢接这活。

耿家,耿炳文六十几岁的人了,再上战场打仗不可能,有三个儿子能用。

可耿家的长子耿璿尚的是懿文太子的长女江都公主。

他也很识趣的没带儿子,亲自上。

郭家,郭英也是六十好几,那身体,还不如耿炳文,家里还没个能用的子孙。

就这么一算,几乎等于手头没闲将啊!

不但没将,连能辅助领兵的人做好后勤的,也没有多少后起之秀。

这国子校还真是歪打正着开对了。

像徐氏之前说的那样,这个国子校得教很多东西,不单单是打仗,还有打仗的后勤,打仗的装备研究。

如何打仗,如何带领一支军队,这原本应该是口口相传的,像他就是师从徐氏的爹,直接在战场上历练。

郭家、耿家,徐家、李家,都一样,父传子,子再传孙。

现在就是彻底放开外流的感觉。

朱棣总有点心大心小,好像有哪里不对劲的样子。

“原来那叫敝帚自珍。

为什么文人总是在朝上能压制武勋?全天下多少人读书,多少人可以科举?可全天下有多少个人能领军打仗?读书人有人教,随便花点钱就能上个私塾开蒙。

武将呢?捧着钱都找不到人教。

这会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