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迫切想知道嬴政会如何处置这位背叛国家的儿子——究竟杀之以谢天下还是赦其一死,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势必引发不同的社会反响。
倘若下令诛杀这位身为十八公子的人,必将震撼四海,昭示嬴政对公正律法的执着。
表明无论贵族平民一律平等,触犯刑法者必究其责,无人可恃权贵自傲。
这样的举措无疑会振奋军民之心。
然而同时,也有别有居心者将此曲解为嬴政残忍暴虐,即便身为父亲也无法容忍亲骨肉,只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便舍弃亲子情谊。
相反,如果宣布赦免胡亥性命,定会让民众失望。
质疑者将斥责秦王朝的法制形同虚设,仅仅用于约束普通百姓,而对于皇室成员则是宽松放任。
纵使犯罪性质如此严重,亦能轻易逃避法律责任。
此举必然导致士气民心皆失,秦朝的法治基础将摇摇欲坠。
如因身份特殊而不受到法律严惩,秦朝法律将变成众人笑柄,成为空文一纸,失去对普通民众应有的制约效力,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嬴政明白,
无论采取何种决策,
总会有人借此恶意攻击自己。
不过,别无选择,胡亥非死不可!
这是他一得知农人**阴谋的最初反应。
并且至今未有任何犹豫与改变,即使对方是他的亲生儿子。
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他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他的罪行绝不能姑息。
为了使大秦千秋万代,他嬴政必须以身作则,消除一切不利子孙后代效仿的不良示范。
如此决断方能确保后代遵循正途,避免重蹈覆辙。
念及此,嬴政的目光骤然锐利如剑,
向外望去自言自语道:"
想来此时王翦统领的大军已经与叛贼遭遇。
"
紧接着,一阵疾步匆匆的脚步声传入耳内。
众人回头一看,原来章邯神色凝重地捧着一个方形盒子急速走进殿内。
“陛下。”
“前线王翦将军发来了最新消息。”
嬴政眉头微蹙,沉声道:“宣读!”
章邯点头,于文臣武将的注目之下缓缓展开情报,大声朗读起来:“吾皇听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鉴于此次战役对于整个帝国和农派叛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嬴政与众臣倾耳细听,唯恐漏过任何细微之处。
根据王翦发来的报告概述,昨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