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晨报》的报道马上被国内大小媒体转载。
当初报道过姜颖事件的报纸,再次翻出以前的文章,重新放在头版。
几家电视台联系到姜颖的母亲,想专门为姜颖做一期直播访谈,却被坚决拒绝了。
她不想女儿再被外界打扰,之所以接受专访,也是对女儿向作者表达感谢的想法比较赞同。
“故事也能拯救生命?”
“楼上不了解内情,翻翻当时的新闻就明白了,我怀疑岛主当时就是受了姜颖事件的启发,才创作的这本书。”
很快有人找到那期《华夏青年》。
发行日期和姜颖事件几乎同期发生,这下大家都相信了这种说法。
……
钟离也没什么节操,命令出版社加班加点,直接加印一百万册。
市场部和发行渠道也爆发了,提前两天在全国完成铺货,趁这次新闻热潮大搞炒作。
当天就销售50万册,随后有所减缓,但依然每天二十多万册的速度很快售罄。杂志社被催订电话搞得手忙脚乱,钟离亲自赶到印刷车间坐镇,再次加印一百万册,看样子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魏主编发现他真的比不上钟离这个小年轻,图书发行,哪家出版社敢随意就单次印刷百万册?
他真没话说,看着钟离的决策很外行,就是没有压货,催订电话反而一直响个不停。
“真是老了,管管内容还行。”魏主编感叹道。
……
国内报业龙头《华夏日报》也插了一脚。
它的记者遍及全球,每天光发生的国内外要闻,都无法全部顾及。所以很少在上面出现音乐、影视之类的消息,文学作者也难以登上它的版面。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米国评价很高,简直引起一个社会现象,加上这次国内舆情滔滔。
破天荒的在今天的第二版给了一块几百字的短讯。
大报还是比较严谨,这则短讯是由驻米国当地记者发回的。
详细的介绍了这本书在米国的出版情况,还有很多米国人专门到塔斯甘比亚小镇的趣闻。
很多国内读者都乐了。
“米国人很有意思啊,竟然真的相信小说里的故事!”
“看楼上你就没读过海伦,当初我一样以为是真的,只不过无法出国罢了,否则……”
“连《华夏日报》都忍不住报道,看来书真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