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听到朱由菘对左良玉不在追究,顿时也点了点头,毕竟,这才投降的叛军,一共有三万六千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是受到过左良玉的恩惠,如果对左良玉进行什么出格的事情,难免,这些投降过来的士兵,会出现什么出格的行为。
“皇上圣明。”周围的将领当即拱手后说道。
有什么圣明的,如果我要是崇祯的话,估计也会将这人拉扯出来暴晒三日,随后在挫骨扬灰,可是,我还没有他那么残忍。
听到众人说自己圣明,朱由菘叹息一口气,随后返回了大帅府内,并且众军立即统计伤亡,将城内尸体全部清理到城外掩埋。
天气太大,这些尸体最多放三天的时间,就会全部开始发臭,这容易引发瘟疫,因此,不论从任何一点来看,尸体都必须尽快掩埋。
“左梦庚跑哪里去了?”回到已经清扫过的大帅府,朱由菘从陈诚哪里接过茶杯后喝了一口问道。
陈诚微微摇头,他目前还没有得到左梦庚和王泽的消息,而孙传庭这边,似乎也并没有找到。
“皇上,还没有查出来。不过似乎已经是离开武昌了。”陈诚想了一下后说道。
这不用讲,武昌左梦庚是一定逃离了的,问题是,这人究竟跑到了什么地方。
“查,最快的速度给我查出来。”丢给陈诚这句话后,朱由菘看着坐在自己下面的孙传庭后说道:“武昌已经攻破,剩下周围的十几个县城,那你就全面负责了,我出南京已经那么久了,将会在明日早晨,返回南京。我的西部地区,就全面交给你了。”
朱由菘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待在武昌,他必须要尽快返回南京,毕竟离开时间越长,这对于自己就越不利。
孙传庭如何不知道这其中的缘故,不过,这里面,孙传庭还是要有一个问题问清楚,那就是投降过来的叛军如何处理。
这次投降的叛军,加起来有将近六万人,这六万人,都是湖北兵马。如何去处理,他有些不知道。
如何处理?朱由菘听完孙传庭的叙述,随后低头沉思一下后,顿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暂时就收编到西进兵团吧,等我想出办法后,在给你答复。”沉思良久后,朱由菘抬起头对孙传庭说道。
“微臣明白。”孙传庭当即站了起来说道。
情况很快统计出来了,晚上,朱由菘的桌子上,就摆放了各军统计下来的损失。
全军加起来,一共折损一万三千人。而叛军,被杀三万人,投降四万五千人。
“皇上,我们是不是已经完成叛乱了?”看着朱由菘正在哪里翻看着统计的花名册,站在一边的陈诚疑惑的问道。
完成叛乱。
听到这话的朱由菘抬起头看了一下陈诚,随后放下了手中的花名册后缓缓说道:“暂时完成,不是全部完成,毕竟现在叛军还控制了十几个县。另外,左梦庚和王泽,目前还没有踪迹,因此,我们不能说完成叛乱,而是大体上,已经全部完成了。”
原来是这样,听到这话的陈诚认真的点了点头,开始沉思着朱由菘的话。
十一日清晨,朱由菘在京城二营的以及护卫营的陪同下,一大早的就来到东门面前。和前来送别的西进兵团各军将领进行道别。
“武昌就托付给你们了,你们要给朕看好了,对于和李自成的边界问题,暂时退后五公里,不能和他们进行任何的摩擦。”站在孙传庭面前的朱由菘看了一下身后众人后缓缓说道。
“皇上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的给你镇守武昌。”孙传庭笑了一下后说道。
嗯,有孙传庭这句话,朱由菘放心,毕竟他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有他在武昌,他李自成和张献忠,脑袋上就得留神,不然,这西进兵团如今十来万人的兵马,不是吃素的存在。
“黄得功。”见到孙传庭点头后,朱由菘抬头看着站在孙传庭旁边的黄得功叫了一声。
“皇上。”黄得功听到朱由菘叫自己,上前了一步。
黄得功坐镇开封,这次是因为勤王,才带领兵马来到的南边,如今,既然叛乱已经平叛,那么黄得功,也是该返回开封的时候,毕竟开封城,还是需要有人助守,防御刘泽清和清军。
“你所带一万兵马,已经折损殆尽,这次,你从西进兵团中,抽调一万五千人,返回开封,给我镇守哪里,具体你要如何去做,回头你去问孙传庭,他会对你进行交代。”
对于黄得功的问题,昨日晚上,朱由菘和孙传庭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这其中,朱由菘都已经交代了孙传庭,等自己走了过后,就立即将事情告诉黄得功。
“微臣明白。”黄得功看了一下孙传庭,随后应答一声后退到了后面。
嗯,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朱由菘再一次看了一下面前的这些武官,顿时翻身上了马匹,他还需要去江边汇合张明远的水师,毕竟这次,自己是要乘坐水师,返回南京。
“诸位,告辞了。”拱手给大家打过招呼后,朱由菘调转马头,开始往长江边走去。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由菘刚转身,孙传庭当即带领众人,跪在地上,迎送朱由菘离开。
张明远的水师,这次也要返回崇明岛,毕竟叛乱已经结束,朱由菘没有必要让他们在留在长江。
朱由菘考虑过,张明远和顾三带领的战船,要全部改变作战方式,不在是内河水师,而是组成海洋水师。专门负责今后海洋上面的会战。
而至于内河水师,朱由菘决定,重新在长江眼线,组建,太湖水师、洪泽湖水师以及长江水师三个水师,负责对长江一带的防御和巡逻。
这其中长江水师驻扎武昌,统领太湖水师。洪泽湖水师。成为三个水师的指挥部,至于具体的人选,目前朱由菘尚且还没有定夺,他想了下,还是返回南京后,听听大臣们的意见,随后在下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