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在离愁中就这么过去了。
***
这个时期的录取通知书还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一般都是寄往某学校、某单位的革委会,由革委会转交被录取人的。
由于77年的高考是推迟到12月份才进行的,所以第二年新生报道的时间也相应往后推迟了。最早开学的大学也都要到2月底了,而大部分学校开学时间都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
随同清大录取通知书寄到的,还有一纸“入学须知”。里面的内容都是些“在全国人民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经过77年高考统一招生,你被录取至我校学习,我们满怀着真挚与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你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之类的套话。
不过,在套话结束后,学校倒是真提醒了学生一些事情。比如提醒学生“来校途中,应提高革命警惕”。说是革命警惕,其实就是叫你出门在外,要多长个心眼,别被人抢了骗了偷了。
而更重要的是,上面写有“新生报到时,必须带户口迁移证、粮油关系转移证及商品供应关系,必须每人一张,要注明原地区停止供应时间,从三月份开始,由学校供应。”——清大正是3月21日开学的,按照校方要求,学生应在3月19日前抵校报到。
这些事,放弃了工农兵大学生学籍,已读过一年大学的简晓辉以前就办过,他义不容辞地接过担子,自己去把他和简悦懿的关系都转了出来。
快临近离家的时候,一队那些亏得简悦懿才顺利进入河道办采金队当正式职工的人,每个人都包了3块钱的红包给她送过来。大家说的都是恭喜她考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但其实谁心里都明白,这是大家怕她不够钱读书,所以特意送过来的。
队长黄有德特意跟她说了:“你放心地去读书,要是缺钱,就跟我说。我一个月五十多块钱呢,供你读完大学肯定没问题的。”
而公社里那些同样考取了大学的考生,虽说以后肯定是当干部的路子,但现在却还得愁路费和新学期添置生活用品的费用。他们出不起多的,但也每家包了一元的红包送过来。
这些加一加,也有500多块钱了。
正好,简悦懿看到全家上下在筹简晓辉上大学的费用。她原本是打算自掏腰包的,现在这些红包包过来了,她就顺手给了她哥。
简晓辉当时就瞪大了眼睛:“给………给我?这么多钱?”
“不是给你的。这是给爷奶,还有大伯的。他们不是在给你筹钱吗?我拿给你了,他们就不用筹了。”
简晓辉感动得不行,他大妹明明就是在帮他,却把话说得这么好听。“我哪儿用得了这么多啊,要不,你拿100块给我好了。我那儿还有100多,加一块儿应该够用的。”
“哪儿那么简单,京市那边冬天天寒地冻的,冷风能吹到人骨头缝子里去。到了那边首先就得置办厚衣服、皮靴子,还有棉被之类的。保暖瓶也得买。一大堆花钱的地方。你还得拿钱去换工业券,各种票证。听我的,把钱好好收下。”
“那好,你就再给我200块吧,这肯定够用了!”
简悦懿琢磨了一下,也觉得应该差不多了,就给了他200。再叮嘱一句:“要是钱不够花,就跟我说。在那边千万亏不得身体,要不然,学习没搞上去,身体垮掉了,那可就不划算了。去就医多的钱都得花。”
简晓辉红着眼眶应了。
她是给她亲哥哥花钱,简老太他们也不好说什么。但老太太两口子有时候难免会唉声叹气,觉得自己这个当奶奶(爷爷)的,不够称职,在哪方面都帮不上孙女。
要是他们有用点,孙女就能穿上呢绒大衣,带绒帽,脚上再踩一双高帮皮靴,穿的、用的跟城里那些华侨大学生一样,走到哪里都没人敢小瞧她。
老俩口每每想到这个,就暗自垂泪。
实在是舍不得她在外吃苦啊…………
去学校报到的时间越来越近,简悦懿尽可能地推掉应酬,在家里好好陪家人。而简家上下也同样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一家人尽可能呆在一块儿。就连她那三个淘气的小堂弟,也不再天天跑外面到处野了,乖乖地留在家里排排坐。
即使大家都无比珍惜剩下的时间,光阴还是一寸一寸地流逝过去。
3月13日这一天,简悦懿和简晓辉两兄妹提着行李,踏上了北上之路。
简悦懿并没有特意告知过别人,她要在这天去火车站。但从早上她起床,就看到家门外,院子里还有堂屋里都是一派人头攒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