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之后,印度各地都出现了混乱和动荡,人们对于甘地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频繁发生的袭击和叛乱让印度军队陷入困境,他们不仅需要应对汉军的强大压力,还得四处剿灭土匪,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王公们私下里与汉军取得联系,并表示愿意投降。而英军则竭尽全力向阿富汗边境移动,试图通过山路逃离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三个月过去了,袁世凯在征得太子同意后,决定采取一项大胆行动——掘开堤坝,淹没恒河平原。这一举措导致了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数以百万计的流民失去了家园。由于对汉军的恐惧,大量饥饿的民众纷纷涌向南方富饶的地区。
整个印度再也没有一个安宁的角落,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灾民袭击富商和官员,抢夺粮食仓库。面对如此失控的局势,甘地政府束手无策,而英国总督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干脆选择了放弃。
甘地依旧不知死活地宣扬着他那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蛊惑煽动着大量信徒不断向汉军军营靠近,让他们杀,等汉军杀得手软了,这些人再一拥而上冲进营地去抢夺军粮。
袁世凯心中的杀意愈发强烈,于是下令给各地仓库守军:“对于那些胆敢抢劫的人,绝对不要心慈手软!”他知道,现在的情况非常严峻,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来维护秩序和稳定。
与此同时,太子看着眼前的统计数据,头皮一阵发麻。仅仅一天时间内,各地仓库守军汇报上来的数字竟然已经超过了五万!
如此大规模的屠杀人民的行为,在大汉恐怕早就被天下人骂成了狗。局势已经失控,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太子心急如焚,急忙将袁世凯找来,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和建议。
袁世凯冷静地分析道:“殿下,如今印度境内的骚乱愈演愈烈,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必须采取果断措施,镇压甘地及其追随者,以恢复社会秩序。否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声誉,还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
袁世凯道:“请太子批准继续向守军运送弹药,敢于赴死的信徒都是被洗脑彻底的刁民,今日不杀,日后更难统治。”
太子道:“如此杀孽,恐怕会影响我大汉声誉,是不是停下来。给他们分发粮食?”
袁世凯据理力争道:“殿下,据臣估计,再杀两日,便可止住此风,今日退这一步,印度这帮人便会得寸进尺,我汉军别想再有好日子过了。不如太子任命我为前军督察,骂名我来担。”
太子欣慰道:“委屈你了,做好此事,本宫定向陛下建议,恢复你的荣誉。”
袁世凯感激道:“臣定忠于殿下,忠于陛下,忠于大汉。”
次日,各仓库守军继续屠杀哄抢的饥民。而此时的印度已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战乱。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汉军的前进步伐。在张苞的带领下,汉军发起了对印度的全面进攻。他们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摧毁一切阻挡在前方的敌人。
汉军势如破竹地解放了印度的一百多座城市,这些城市原本被当地官员和贵族所控制,但现在它们都成为了汉军的战利品。
袁世凯则跟随着汉军的脚步,负责赈灾和查抄那些富强官员的资本。他深知这场战争给印度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一个月后,汉军宣布全面占领印度。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大陆,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震惊。
而袁世凯作为汉军的代表,向各邦王公发出了召集令。他要求他们在半个月内必须赶到德里参加会议,如果有谁迟到或者不到,那么当汉军抵达时,他的全家将会面临灭族之灾。
在聚会之日,太子韩勤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他表示,大汉将不会干预各邦的内部事务,只会保留收税的权力。
同时,各邦不得拥有自己的军队,但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警察以维护社会秩序。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因为它意味着大汉对印度的统治方式与其他征服者有所不同。
大汉国皇帝韩林决定在德里设立驻印总督,统管所有政事。印度各邦王公眼见自己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此时也没了脾气,纷纷向大汉国表示臣服,跪拜在地,接受大汉国的管理和统治。
在袁世凯的操持下,太子韩勤极为顺利地解决了印度事变。然而,甘地和英国总督罗宾逊尚未抓获,而且还有一些印军残余势力仍在抵抗。因此,太子韩勤认为有必要留下一个可靠的人来处理善后事宜。他想到了袁世凯,并向皇帝推荐他担任印度总督。
袁世凯虽然在国内名声不佳,但他才智过人,对付复杂局面得心应手,让他远离中央,倒也不用担心会出什么乱子。皇帝韩林经过深思熟虑后,很快便做出了任命。印度驻军五万,由袁世凯担任总督,主持印度军政事务。
同时,皇帝命令太子韩勤尽快回京,参与全国立法改制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有经验和能力的人来推动。太子韩勤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表示愿意全力以赴,为国家的改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这些决策的实施,印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家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
接下来,袁世凯将肩负起治理印度的重任,而太子韩勤则将投身于国内的立法改制工作。
喜欢大清搬运工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清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