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家兄朱由校百度 > 第两百九十七章 大灾不断(第1页)

第两百九十七章 大灾不断(第1页)

“一曲唱罢、它登场,起起伏伏,是真忙……”

六月初四,当一个月的时间冉冉而过,西厂并没有如天下百官瞩目的一样,对东厂、锦衣卫大肆行动。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

相反、西厂一点举动都没有,平日里甚至没有维持刘若愚时的对东厂定期检查。

只是魏忠贤与阉党不敢有什么举动,生怕被王安抓到把柄,而东林党人也得以喘息。

至于顾秉谦所领的齐王党,似乎比起阉党要更安分守己。

京城都如此安定,天下百官自然也不敢顶风作桉,毕竟不管是谁,他们的背后都牵扯到了一党。

当百官不作为,百姓们没有像他们平日里侃侃而谈的一样,离了他们就没办法过活。

唱着民谣、一名山西灵丘的一些百姓扛着木头下山,所为的,不过是为家里添置一面木墙罢了。

这些百姓扛着木头从孔峪山慢慢走下、而山下有一村落,又被称为高家村,村中有百余户百姓,六百余人。

百姓们扛着木头有说有笑,这一幕放在十年前是十分不可思议的。

十年前的高家村和孔家村一起居住在孔峪山下,山下田亩不过二千余亩,两村合计一千五百余人,一年下来村中百姓都是饱一餐饥一餐。

当时大同镇将官到此地选兵,看到面有菜色,骨瘦如柴的百姓们,看了直摇头,整个村落一千五百余人,没有一个人入选。

这样的窘迫直到齐王迁走了孔家村八百余口人后,留下的高家村百姓忽的富裕了。

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二十余亩地,不仅吃喝不愁,每年还能卖出去不少粮食。

唯一让他们觉得有些窘迫的,便是每年的辽饷需要缴纳不少粮食。

不过这样的窘迫也随着齐王裁撤辽饷而宣告结束,整个高家村的百姓也可以闲散之余养一些牲畜来增加副食了。

“听说这城里的盐价是齐王上疏主动抬高的。”

“这齐王虽然说给咱们发地,但抬了盐价和茶价,虽说咱们还富裕,但总感觉吃了些亏……”

“你吃亏?你吃亏你倒是把家里多出来的那十几亩田还回去啊!”

“这不是打趣么,你生什么气啊……”

山道上、百姓们说说笑笑,当然也不免开始抱怨朱由检将盐茶国营化后,导致的盐茶价格上涨一事。

这每家每户,基本上也有个五六口人,按照两司对山西的政策,山西一斤盐是十二文,而五六口人一年少说也得吃个十七八斤盐。

如果加上腌制肉食,那一户正常来说要吃去二十斤盐。

这么一来、一户百姓一年在盐上的投入便足足二百余文。

尽管说高家村的百姓也得了便宜,分了田地,每户家中每岁能收入四十石粮食,去了壳后还能有个二十七八石,而交了田赋后还能有个二十石。

二百余文虽说也不过就是七斗米的价格,但总的来说,没有人不想着多占些便宜。

不过人虽然都想着占便宜,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想。

正如刚才开口呵斥的那人,他便是分地后得了最多惠利的一人。

此人身高不过五尺四寸左右,在山西算是正常的身高,但整个人却精瘦无比,似乎是家中的生活刚刚跟上来,还没有和其他男人一样吃的膀大腰圆。

虽然他身材精瘦,但旁人也不敢小瞧他,在这高家村内都唤他为高三郎,又叫拼命三郎。

由于父母去世的早,大哥二哥饿死家中,高三郎几乎是一个人把四个弟弟妹妹拉扯大的。

家中原本只有二亩薄田,一家人只能跟着高三郎去灵丘县拾些粪便运回村里卖,勉强湖口,但也还是饱一顿饥一顿。

直到齐王下令分田,他家五人一共分得了十五亩田地后,家里的日子才好过了起来。

天启三年他用收获的粮食交了赋税,然后卖了十石粮食,和御马监租借了一头黄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