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文风不盛,要是长久没有人中榜,就会文风尽丧,不利于社稷。
所以我准备设立南北榜,把名额分配下去,雨露均沾。所以找你们商议一下,看能不能实行。”
温参一行抬起头来,满脸惊喜。
宋思一行则大吃一惊,“信国公,这样不太公平啊!”
“我会请朝廷加大进士的人数,以后选官就不在举人中挑选了,全在进士中挑选,这样也不会减少南方的名额。
进士共六百名,按南六北四处理,你们觉得如何?”
宋思一行心中一算,名额增加了,也就欣然同意了。
温参一行更是高兴,以前一个名额都没,现在有了二百多名,就好像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
至于举人们三次不中,经过挑选,可以进入官场的利益,都被他们忽略了。
反正他们都是解元,还怕考不上进士吗?
他们同意了,给各地举子解释的事就交给他们了。
孙修起草了南北榜的方案,交于朝廷核准,并准备北方举子再考一场,决出北榜名额。
中原举子见一下多出了二百多个名额,喜不自胜,纷纷来到太平宫门前谢恩。
南方举子也觉得名额多了,在宋思等人的安抚下,也都同意了。
南北榜的推出,成功的解决了北方和南方举子的矛盾。
又一次科考,北方决出了二百多名额。然后,经过殿试,全国上下一共取了六百名进士。
但落榜的举人还是绝大多数,孙修也借此推出了军校考试。
军校学员来源有三种,一是勋贵子弟,二是甄选的士兵,三就是民间招募。
孙修规定军校学员,毕业后就是排尉,但要是秀才进入军中,毕业后为连尉。举人就为营尉。
孙修明白,以后作战,技术兵器越来越多,特别是海军,要是没有学历,战斗力会大大降低。
现在有这么多的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他怎能放过。
在巨阙旬报上,孙修以投笔从戎为题材,写了两首诗,鼓励文人投笔从戎。
一首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一首是南园十三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两首诗一出,轰动玉京城,让那些文人都心驰神往。
南赐长和许兴也以帝师的身份大加赞叹,“恨不能年轻三十岁。”
这二首诗一出,许多文人都报名军校,秀才,举人,甚至进士也报名了,温参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自己作为排名三百多位的进士,到老能升上四品就是祖宗保佑。
要是参军,自己作为第一届军校生,又是进士出身,毕业最少都是营尉,相当于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