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兵马,虽然围剿水西城、织金关、安顺州、永宁州折损不少,但依旧还有兵马十五万人。
调这十五万人,等同是还要调他们背后的六万辅兵。
也就是需要调二十一万人马北上,而调这么多兵马,仅仅是开拔银就需要一百万两。
对此、朱由校有些肉痛,但还是紧皱着眉说道:
“调吧、从内帑拨银一百万两,命其四个月后必须抵达辽东。”
“奴婢遵旨……”听到皇帝的话,曹化淳老老实实的应下,而朱由校随后一摆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曹化淳见状、回礼后便小心翼翼退出了庭院。
只是在他退出庭院的同时,朱由校那原本头疼的脸色忽然一松,随后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什么。
其实这也不难猜测,朱由校在思考的,便是海外就藩这件事情。
要知道在在朱元章和朱棣创建了新形势的藩属朝贡体系后,中原王朝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明朝创立的藩属朝贡体系,实质上是宗法、封建性质的国际关系。
古代中原王朝,人多地广,繁荣富强,文明程度最高,因此自以为据有天下,具备地理、法理上的天下统治权。
但以中原为天下中心,天子的力量不足以对周边势力形成掌控,因为周边势力都是落后、弱小、遥远的状态,中原甚至不屑于去谋求控制权。
可又不可否认王朝周边的确存在许多国家、部落,所以如何处理彼此关系则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中原拥有绝对优势,自商周时期以来又遗留下宗法、封建的思想和手段,所以后世王朝就把周边势力视作自己的附属,如同周天子建立藩国诸侯一般。
在这个体系中,藩属国称臣纳贡,并获得中原王朝的认可,这就形成了藩属关系。
藩属国之所以甘于认同中原王朝的宗主名义,是其中有大大的好处。
比如,中原王朝承认周边势力为独立邦国,赐予名号爵位,保证附属藩国的安全,保证藩属国君主的地位传承,保证藩属国的内部秩序,化解藩属国之间的冲突矛盾。
也就是说,中原王朝——宗主国,中原皇帝——群藩君主,是上下级对应关系。
此外,中原王朝要与藩属国保持联系,就需要在“赏赐—纳贡”的“君臣”关系下进行。
比如,明朝详细规定“勘合”,也就是藩属国按时按量的进贡,中原王朝则给予超额的“赏赐”。
这是事实上的贸易关系,额外的利益也可以保证藩属国的政治积极性。
明朝时南洋某国“进贡”大量胡椒,朝廷不得不接受,还要“赏赐”大量财务,以至于要用胡椒代替官员工资才能处理完。
日本足利幕府衰落,两个地方的大名先后冒名进行“勘合”贸易,彼此大打出手。
中原王朝在一些时候需要组建国际联军,也会动员藩属国出力,比如在南洋压制安南,支持暹罗遏制缅甸,明末援朝抗倭等等。
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交融,不仅构建了中华文化圈,也促进了中原势力的扩张。
所以,藩属关系,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方面的国际秩序,对于藩属国具有现实利益,对于中原王朝,也带来文化自豪感,加强了朝廷权威,在国防上也获得外围屏障。
对于平民商人,构建了一个高度发达、安全、容易沟通的贸易圈子。
但问题来了,如果诸藩海外就藩,大明固然可以从他们手中拿到不少银子,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诸藩带着大明的技术和工匠前往海外,最后建立起一个更大的国家该怎么办?
不解决这个问题,朱由校根本不会让诸国就藩。
即便诸藩就藩数万里外,他也不会放心,因为这是中原王朝自秦以来的一个通病……
www。biqizw。com比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