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格纳西奥·帕拉西奥-胡尔塔,乃是伦敦政经学院的教授、巴斯克科学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得意门生,并且还是西甲毕尔巴鄂竞技队的董事和首席球探。
这样的跨界组合看上去极为罕见。
作者不仅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素养,更拥有对足球的实际管理经验。
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审视足球的视角,更为关键的是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思考,时不时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或许您会从中获得别样的启发与收获。
这便是这本书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
这本书属于比较严谨的学术作品,即便冠上了梅西、足球、点球等这些能够令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关键词,也难以避免普通读者在阅读几页之后就昏昏欲睡。
当然了,倘若各位身上带有“理工男”、“足球狂热者”、“经济学家”等这类“专业读者”的标签,想必还是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番的。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不禁忍俊不禁。
就在前一刻,我刚刚看了一篇关于法国守门员洛里的采访。在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中,法国队顽强地逼平了阿根廷队,双方随后进入了残酷的点球大战,最终阿根廷队更胜一筹,成功将大力神杯收入囊中。洛里在点球大战中一个点球都未能扑到,这让他感到无比沮丧。
有趣的是,洛里自称在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认真分析了阿根廷队员近50场关于罚点球的数据。他还举例说,阿根廷国脚迪巴拉在以往主罚的点球中从来不踢中路,然而这次却踢向了中路。但据迪巴拉的采访所言,阿根廷门将大马丁认为洛里经常倒地扑向一边,建议他射向中路。
这句话应该怎么形容呢?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本书从“点球”这一元素作为起源,讲述了在点球中的博弈论——现代数学概念中的博弈论。
将经济学引入足球这项运动之中,所带来的收益是显着的: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展示了多个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比如,先罚点球的队伍相较于另一方,胜率要高出约20%。倘若要消除这一胜率差距,以显得更为公平,则需要按照AbbAbAAb(两个队伍的代称)的顺序来进行点球——当然,实际操作并非如此。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以计量经济学语言撰写而成的书籍,依照球赛的程序分为了三篇——“上半场”“中场休息”和“下半场”。
“上半场”(Firsthalf)介绍了数位博弈论名家的相关理论;
“中场”(halftime)对这些理论在球赛中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下半场”(Secondhalf)将那些“有用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赛事之中。
作者胡尔塔认为足球的射门记录能够对经济学带来启示,于是他分析了世界职业足球赛中的9170次12码线上的点球结果。
通过剖析这些资料,胡尔塔证明了博弈学大家纳什(J。F。Nash;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便是以他为原型)的混合策略(mixedStrategies)的正确性。
书中还提及了博彩与经济学之间的一些关联,作者以中场休息来验证经济学理论,探讨“价格”与“消息”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作者同样给出了一系列的数据来源和模型。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笑话:球进了之后,现场观众马上欢呼,通过卫星直播的观众延迟3秒欢呼,而盘口数据提前30秒就已经知晓了。
——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翻开作者的履历,原来胡尔塔曾是西班牙毕尔巴鄂科技学院的学生,同时还是该地乙级职业球队barakaldo的前锋。
以一等荣誉优绩毕业后,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双膝相继受伤,无奈之下,他只得放弃理想,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后来师从行为经济学大师、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
后者认为经济学是足以解释大千世界万象(涵盖了诸如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史学,甚至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说。
于是,胡尔塔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足球赛事,尤其是针对12码线点球的研究,最终写成了此书,以此致敬自己的青春理想。
他的导师贝克尔的理论证实了经济学原理能够剖析“人的行为”,但他却认为“人的行为”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学理论,这正是他这本足球经济学着作以“howSoccercanhelpEconomics”(经济学可以如何受益于足球)作为副标题的原因。
对足球展开经济分析,使得胡尔塔受到了各大足球豪门的追捧,如今他是多家球会乃至国家队的顾问,同时还是切尔西俱乐部的“点球指导”。
虽然作者尽可能减少使用经济学术语,并穿插了不少市井传闻以及“小故事”以增强可读性,但本书是以博弈论作为基本架构的,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
倘若您不了解博弈论,阅读起来可能会略显吃力;倘若您对足球兴趣缺缺,可能会觉得书中的比赛数据过多,大多数人可能一看到某些公式就会感到头痛。
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这是一本饶有趣味的书籍,许多故事和数据读起来都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