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人把话题走偏,宋志安有点急不可待,连连挥手:“喂喂,那是棍子他们自己的生意,我们是不是在说我们的?”
当然。
祝晓敏笑问:“那你说说电器厂。”
宋志安立刻挺起腰,把自己面前的报表往前推了推:“我们电器厂虽说不能和机械厂相比,可是现在也已经在赢利,预计到年底,我们投入的设备都能赚回来,到明年就是纯利润。”
祝晓敏把报表拿过来看,见前边都是一些小功率的小电器,如小台灯、电煮锅之类,虽然售价不高,销量却不低,产品已经遍及周围的四五个省份。
再之后是收录机、电视机之类,价钱低于市面上的大品牌,销量维持收支平衡。
祝晓敏的视线落在随身听上,微微扬眉:“怎么随身听卖不动?”
随身听原本盛行在九十年代,只是按照购买力和需求,现在和九十年代初没有太大的区别,应该可以畅销才是。
制造随身听,可是她给的主意。
见她一眼就看到随身听,宋志安有些沮丧:“我找了不少人,帮忙往各高校推广,可是那些手里富裕些的学生,宁肯买老大一个的收录机,也不肯多花几块钱买一个随身听,初高中学生连收录机买的都少。”
祝晓敏问:“他们买收录机,是不是听的磁带都是南方传过来的流行音乐?”
宋志安立刻点头:“是啊,邓丽君、徐小凤之类的,很流行。”
祝晓敏沉吟一下,突然笑:“回头棍子他们再去南边,让他们捎些空白磁带回来。”
“干什么?”宋志安不解。
祝晓敏含笑:“之后,找初中、高中的英语书出来,你们想办法录一套英语听力的课程,把空白磁带翻录,重新贴标签包装,打出广告,买随身听,送英语磁带一盒。”
这院子里的人,可都是超级学霸,知青们的口语更是得到罗亭渊的亲传,要比大多数学校的英语老师还要标准。
宋志安一怔之后,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瞬间大喜,连连点头:“这么一来,喜欢学习的孩子会买,希望自家孩子好好学习的家长也会买。”
祝晓敏含笑:“随身听比收录机更有优势的一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学习口语。”
宋志安一拍桌子跳起来:“我去找丹青和文华。”
一众知青里,口语要以陈丹青和贺文华学的最好,陈丹青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替来华交流的外国学生做翻译,而贺文华留校任教,更知道这口语练习要从哪里入手。
祝晓敏瞧着宋志安兴冲冲的出去,笑着摇摇头,又去看陈旭东。
陈旭东笑着再说自己的:“接下来,就是大骨头馆,一家总店,五家分店,店面是我们自己的产业,投入的只有一些桌椅和厨具,大骨头是食品厂那边提供,除去一些必要的消耗,基本上是纯赚,每个月都在万元以上。”
“再之后,是另外一些铺面。我们后边这片房子现在都已经换了出去,根据面积,共得铺面五十三处,我们自己用了六处,剩下的四十七处,有三十四处租了出去,每月租金一千零五元。”
一年下来,数字也是相当的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