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唐寒门书生 > 第84章 虚无9(第1页)

第84章 虚无9(第1页)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三、流离失所时期(四十五至五十四岁)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逃离长安,先后流亡至华州、洛阳、秦州、同谷等地。在这段时期,他写下了《春望》、《北征》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诗歌。

四、入蜀和晚年时期(五十五岁至去世)

公元759年,杜甫入蜀,在成都建立了草堂,这段时间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歌。后来他又离开成都,前往重庆、湖北等地,最后在湖南长沙逝世。

杜甫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流离失所,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动荡和苦难,但他的诗歌却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情感。以下是一些关于杜甫的重要事迹和诗歌创作:

5。成都草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象征,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诗作。草堂也成为了杜甫诗歌研究和游客参观的重要地点。

6。诗史:杜甫的诗歌因其广泛反映唐代社会的现实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7。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对国家分崩离析的悲痛和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关注。

8。诗友交往:杜甫与许多诗人有交往,如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交游,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9。诗歌教育:杜甫的诗歌在后世被广泛用于教育,他的诗作被编入教材,成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

10。后人纪念:杜甫的诗歌和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在中国各地有许多杜甫纪念馆和杜甫纪念亭,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11。诗歌研究:历代学者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着作,对理解杜甫的诗歌和唐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文学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风被许多诗人所效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