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年8月。
李弘想利用上谷郡胡族众多的优势,组建一支骑兵。
现在白鹿部落可以长期提供一支千人的部队,舞叶部落因为滴水围大战收留了许多俘虏,他们也可以长期提供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如果加上这次三千多人的乌丸俘虏,那么就可以在上谷组建一支六千人的胡族骑兵大军。他们骑术精湛,战术素养高,阵势熟练,这些都是汉人骑兵所没有的优势。与其辛辛苦苦的训练汉人骑兵,成效不理想,倒不如直接招收这些在大汉国土上居住的胡族居民。说起来,他们也是大汉人,只不过民族不同而已。
这支队伍据守边疆,防范境外胡人入侵,说起来也是为了自己的部落,自己的家族亲人。象这次白鹿部落,给拓跋锋追杀地逃到太行山,损失惊人。许多零星散居的牧民都给入侵者杀了。这都是血的教训。在大汉国边军势弱的情况下,自己保护自己,这时唯一的办法了。
李弘想得很简单,他认为只要给这些胡人和汉人骑兵一样的待遇,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纯粹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家族亲人和财产,他认为完全可以得到他们的忠心和拥护。实在不行,散伙就是,最多损失一点钱财,对大汉国也造成不了什么危险。
他的建议就是这些上谷郡白山乌丸的俘虏可以放回去,无条件放回去,什么都不要。但他们必须加入大汉边军的骑兵部队,也就是风云铁骑军。他们将来的待遇和汉人骑兵一模一样,有军饷,有假期。如果不同意,全体格杀。
这个豹子果然和传闻一样,不是疯子就是白痴。这么好的条件还考虑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大汉朝还给胡人士兵发军饷。不过一想到给李弘抢走的大量财物,难楼就心痛。这个白痴以为自己富了,想这么个短命的主意,随他去败家好了。等他这笔钱财败玩了,我看谁会给他军饷?没有军饷,答应的事兑现不了,这支骑兵立马就会散伙。
难楼立即答应。不久,李弘释放了遄结和参矜等一批部落首领贵族。
鲜于辅走了。他基本同意李弘的作法,在边境局势不稳,无兵可用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首先有接近一万大军镇守在边关,这对境外胡人的威慑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次边郡部落的胡族士兵参加汉军,稳定了汉胡两族人民的关系,有利于边郡经济迅速从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将来幽州各地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这支军队将如何存在,将来再说。至于建制,因为幽州还在战争后期,他到沮阳先和窦弘商量,如果上谷郡能够解决,那就最好。如果不行,他回到蓟城后,可以在新刺史未到达幽州之前,说服一班刺史府官吏,授权李弘临时组建风云铁骑军。
窦弘听到这个建议非常高兴,有一支近万人的骑兵驻扎在边境,暂时还不需要从上谷郡开支军饷,好事啊。不过没有太守,他无权决定这么大的事。所以他马上找到护乌丸校尉箕稠。箕稠的伤势因为耽误了治疗,现在反而严重了。窦弘还没有说完,他就连连答应,就算是上谷边军编制,统统由别部司马大人全权处理。
8月上旬,李弘接到箕稠派人送来的授权扩军的文书,立即着手组建工作。三千多俘虏立即整军,和三千多汉军骑兵同时训练。征得舞叶部落和白鹿部落两位大人的同意,他们的三千骑兵部队不久也加入了风云铁骑军。李弘随即凑足了一万人,部队开始重新整编。
李弘重建五曲部队,每曲辖三屯,每屯六百人。玉石,胡子,燕无畏,恒祭,射璎彤为各曲军候,小懒,拳头,雷子,射虎,鹿欢洋为各曲假军候。亲卫屯四百人,弧鼎和弃沉为左右屯长。斥候屯,后卫屯各三百人,郑信和铁钺各为军候。因为部队三分之二以上的士兵都是胡人,李弘特别注意军纪,唯恐发生汉人士兵侮辱欺负胡族士兵,导致部队团结发生问题,特设置了专门管军纪的刺奸一职,由田重担任。由于各曲扩建到一千八百人,李弘命令各曲组建自己的斥候队和后卫队。
部队随即开始了在边境一带的野外实战演练。弹汉山王庭大吃一惊,派驻重兵在边境一带小心戒备。
8月中旬,李弘派出大量人手,用缴获的战利品到涿郡和渔阳两个大郡换回钱财,抚恤可以找到亲人的阵亡士兵家属。由于战事刚刚结束,幽州国库匮乏,而今年朝廷也没有从冀州,青州的税赋中调拨一部分给幽州,过去每年基本上都要划拨两亿钱给幽州使用,所以这阵亡士兵的抚恤也就无从发放。李李弘惧怕这事被人知道,不敢伸张,嘱咐铁钺秘密进行。铁钺虽然年轻,行事却谨慎入微,此事在他和田重两人的亲自督导下,进行的非常顺利。
玉石按照李弘的要求,去了一趟渔阳,拜访渔阳太守何宜和都尉田楷。渔阳郡是幽州仅此于涿郡的第二大郡,人口将近五十多万,远远高于其他州郡,如上谷郡,只有七八万人口。渔阳郡的物产丰富,盛产盐铁,是幽州赋税收入最高的郡。渔阳城和泉州城都产铁,这两地的工匠特别多,打造的武器和铠甲都是上等货。玉石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在互利互惠的条件下,游说渔阳的门阀富豪,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一批上等武器。
何宜和田楷等一批官吏收受了玉石送来的好处,自然要废些心力,尽力帮他们低价购买,很快就帮助玉石凑齐了一批刀枪剑戟和足够五千士兵使用的普通甲胄。盔和铠虽然好,但太贵,实在买不起。玉石本能想给几个军候置办一套,问了价格之后立即闭上了嘴连看都不看了。
田楷悄悄对玉石说,李弘花重资建立风云铁骑,从目前看对幽州是一件好事,但李弘手上的钱财很快就会用尽,那些战利品无论如何都不够一万骑兵部队的巨大开销。一旦后期上谷郡和幽州刺史部不愿意承担这笔军费,从朝廷又要不到钱,这支军队很快就会解散。部队解散了,这笔钱不就是白花了。李弘为什么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玉石无奈地摇摇头。他对田楷说,估计是大人的脑子坏了,他过去的记忆一直恢复不了,现在做事情也喜欢独断专行,全凭个人喜好。他就喜欢骑兵。将来的事他也不靠虑。
8月下旬,李弘突发奇想,命令五曲部队展开步骑对决演练。三曲部队改做步兵,和两曲骑兵进行平原大战,从中寻找相互克制的办法。士兵们给李弘折腾的苦不堪言,颇有怨言。各部军候也来找李弘理论此事。好好的骑兵,为什么不充分发挥优势,反而弃长取短,训练步兵项目,是不是大人的方法错了。李弘一概不予理睬,我行我素,把他说急了,他就问如果发生了马瘟,战马突然都死了,大家怎么办?不打仗了,都逃吗?所以大家都不要吵,回去好好训练,争取上马就是骑兵,下马就是步兵。如果在演习中,步兵战胜了骑兵,有重赏,每人多发一个月军饷。如果骑兵败了,扣一个月军饷,各部军候屯长扣双份。这下军营乱了套,大家各出奇谋,天天都有新招,双方互有胜负,演习越来越激烈,逐渐伤员多了起来。这可把李弘吓坏了,赶忙先发点钱慰劳慰劳大家,稳定一下大家逐渐激奋的情绪。是训练,不是打仗,出了人命就不好了。
月底,上谷太守左膺上任。不久,幽州刺史杨淳到任。
如此同时,不好的消息却一个接一个地传到了幽州,让人们感觉到,曾经威临四海的大汉国,好象到了风烛残年一样,越来越脆弱无力了。
去年冬天,西凉北地郡的羌人与枹罕县、河关县(两县均在甘肃西南部)的汉人,因为不堪忍受当地官吏的横征暴敛,百姓们在没有活路的情况下,共同推戴了湟中郡(在青海的东南部)的归化胡人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将军,杀死了护羌校尉泠征,聚众造反。
今年春,凉州金城人边章,韩遂袭杀金城太守陈懿,紧随其后,率众起事。不久,几只队伍联合在一起,共推北宫伯玉为帅,部队人数达到了二十多万,声势惊人。
四月,叛军在边章的带领下,四处征伐,占据了凉州大部郡县。五月,他们开始进攻三辅。(三辅,是汉朝的三个郡: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郡,长安之右的扶风郡,称为“右扶风”,长安之左的冯翊郡,称为“左冯翊”。扶风的中心是咸阳,冯翊的中心是大荔)西凉叛军实力强劲,一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汉军根本没有招架之力,连连败退,长安告急。
天子大惊,急调左车骑将军,冀州牧,槐里侯皇甫嵩西上长安,领兵迎敌。
六月,皇甫嵩到长安,领五万大军和边章韩遂等部队在三辅之地连续大战。但叛军的实力的确庞大,军队人数太多,任皇甫嵩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击退敌人,只能把战线稳定在粟邑,栒邑,漆县,云邑,陈仓一线。至八月,北宫伯玉粮草不足,领军退回凉州。皇甫嵩率部也撤回到长安。不料他不但没有受到封赏,反而被朝廷借口连战无功,耗费巨大而受到重责,被撤消了一切官职,收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原来,皇甫嵩去年征讨黄巾首领张角部队时,率军从冀州魏郡的鄴城经过,看见中常侍赵忠家的居宅非常豪华奢侈,可比王宫,完全违反了大汉律对各类官员建屋的规定,于是愤而上奏天子。天子手上缺钱,看见奏章后大喜,立即没收充公,还把赵忠臭骂了一通。打胜黄巾后,皇甫嵩功勋卓著,被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中常侍张让认为自己在封赏皇甫嵩一事上出了力,于是派人找到皇甫嵩,要他给钱五千万。皇甫嵩恨其无耻,气怒攻心,破口大骂。皇甫嵩因此和二人解下仇怨。此事纯粹就是两人为了报复皇甫嵩而设计陷害的。大将军何进看到皇甫嵩建功后对他也是不理不睬,非常气愤,在这件事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皇甫嵩罢官回到洛阳家中。
皇甫嵩前脚刚刚离开长安,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等叛军首领立即率十几万大军再攻三辅。马上就要到秋收季节,正是出兵抢粮食的好时候。汉军在荡寇将军周慎,中郎将董卓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均究不能敌,一路退到武功,池阳,万年一线坚守,三辅之地基本失陷。秋粮全部被叛军抢掠一空。可怜扶风,冯翊两郡二十几万百姓不但流离失所,而且还饱受饥饿之苦,惨不忍睹。
同一时间,冀州中山国,常山国,赵国,钜鹿郡,甘陵国黄巾再起,拥兵反叛,聚众揭竿者,不可胜数,小者成千,大者上万,或杀贪官污吏,或占山割地为王,或流为盗贼寇匪,而且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势。
原来,自今春皇甫嵩离开冀州之后,一直躲藏在太行山中的黄巾余部感觉威胁已除,立即下山继续攻城拔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其中以冀州博陵张牛角部势力最大,部众十几万。中山黄龙,张白骑,常山褚飞燕,孙亲,王当,赵国杨凤,左校等数十股黄巾势力随即围聚在张牛角旗下,聚集五六十万人,他们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扫荡各地门阀富豪的坞堡,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力量。
到九月,秋收将临之际,黄巾叛军就象突然爆发一样,横扫大半个冀州。各郡县官吏豪门望风而逃,汉军不能敌,只能死守城池不出。
大汉国东西州郡同时大乱,震惊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