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我的末日。”嘉斡上师脸上写满了哀伤。
“我来了,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不是吗?”格桑说。
嘉斡上师抬起头,两只迥然不同的眼睛瞪大,死死地盯着格桑。一枯一荣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仿佛他的身体是将两个人先切开后对调、硬生生拼合出来的,看上去没有一点和谐之处。
“是吗?我的使命真的已经完成了?”他问。
“是的,有些实情虽然很伤人,但我不得不说。其实你记住的很多事已经没有参考价值,留在脑子里没什么用处。这个世界变化很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代表人物权力转移加剧,特别是二战后进入了长时间的冷战时期,每年都会有一些国家的秘密档案公布于世……算了,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我只想告诉你,结束这种无尽头的修行吧,你所坚持的,如一缕空气那样毫无价值,就像这本书”
格桑解开藏袍最上方的一个布钮,从里面掏出一本册子,正是多吉措姆跟林轩说过的《极物之国》。
“文字是死的,世界是活的,谁若耽于等待,谁将永远错过。”她说。
那本被多吉措姆视为珍宝的册子被她随随便便卷在手里,毫不珍视。
“那本书里描绘的,就是极物之国,但我始终疑惑,那会不会就是藏地传说中的香巴拉之国?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嘉斡上师问。
在年轻的少女格桑面前,这不知已经活了多久的老僧,一句一问,寻求答案。
“在我看来,极物之国是真实存在的,而香巴拉之国却存在太多幻想色彩,是纯粹的人类想象力堆砌出来的。”格桑回答,“但我同时在想,这些册子流传的年代那么久了,不知有多少位大师对它做过解读,将其中最微妙之处都一一挖掘出来。作为后来者,我们如果冒然断章取义地对它进行解读,只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造成更大的误解。极物寺能拥有它,也是一种荣幸,只可惜没有更多高僧大德勇于放下手边的琐屑俗事,转而穷经皓首地研究它,以至于暴殄天物……”
嘉斡上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双手来接那本书。
他与格桑的交接手法有些差误,刚刚捏到那本书的一角,格桑便松了手。啪的一声,书跌在水面上。
“呀!”格桑吃了一惊,马上弯腰去捡,一起有落,只有两三秒钟时间,册子就被浸透了,淋淋漓漓地向下滴水。
格桑扼腕叹息:““这可怎么办?真是糟透了!”
林轩接过册子,找了一块平坦的玛尼石,铺平册子,一页一页揭开翻晾。
册子湿了不要紧,只要找来镇纸和电吹风,他就有办法将册子恢复原先的大概模样。
那本册子的每一页上都有一幅白描图画,内容与其它藏传佛教的典籍并不相同,不是佛像、神器或传经图,而是建筑、水果、粮食、集市、地图之类,旁边用特殊文字加以注解。林轩读不懂那些,专心致志地翻晒,只求把这一件事赶紧做好。
在藏传佛教的各个寺院中,都有“晒经坪”这一场所。经卷平日里存放于不见天日的佛堂深处,遭受阴湿虫蛀之厄,必须在晴天时拿出来逐件晾晒,以延长其保存期。
林轩现在做的,就是僧侣们所做的“晒经”工作。
册子里的纸张经过水浸,变得绵软无力,文字笔画也被晕染,肯定会影响阅读,实在是一种巨大的缺憾。
在翻晾过程中,林轩忽然记起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来自东土大唐的取经者唐僧师徒历经八十难之后到达西方灵山,求取经卷折返,却在通天河中溺水,上岸后发现自己取得的是无字经卷,马上第二次拜谒灵山,终于完成九九八十一难之总数,获得真经。
“昔日唐僧溺水晒经与今日我在此翻晾《极物之国》的册子是否有关联之处?”他放慢了手上的动作,一页一页仔细翻阅,试图从图画中发现玄机。
“这漫山遍野的玛尼石共有多少?”格桑问。
“九万三千零三百五十五块。”嘉斡上师回答。
“最大的是谁?最小的是谁?最触动你心灵的是谁?”格桑又问。
“最大的是我背后这块,最小的则是在水洼之中,最触动我心灵的始终没有。”嘉斡上师叹着气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