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起点 > 第566章 565论战(第1页)

第566章 565论战(第1页)

第566章565论战

清大底蕴深厚,即便解放后不少专业都被调整到其他院校,但留下的规模也是其他院校望尘莫及的。

底蕴不仅仅表现在学术方面,还有文化建设,在1923年前后,清大就有自己的校歌。

1923年还是民国时期,那时清大吃饭靠抢,因此有好事者将校歌重新填词:

铲子锵锵,铃儿铛铛,全体学生,来到食堂。

鸡鸭鱼肉,烩炒一盘,大家举箸,杯盘以光。

嗷嗷饭桶来远方,嗷嗷饭桶来远方,饭菜未剩口尚张,因为要饱必须抢。

你抢,我抢,因为要饱必须抢。

可能有人认为民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事实胜于雄辩。

梁实秋先生在清大吃了八年食堂,从「中等科」食堂吃到「高等科」食堂,在这期间他与室友打赌进行一个比赛,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和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

那时的清大食堂伙食不好,很多老师对此也颇有微词。

物理学教授叶企孙1925年来到清华后,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一个工友负责照顾他的生活。

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或家不在BJ的教授都在那里吃饭,这地方遂被称为「北园7号饭团」。

这个团体中还有金岳霖丶叶公超等学界名流。

除此之外,有家有口的也不乐意吃食堂。

赵元任妻子杨步伟和几位教授的太太经商议,于1927年3月14日聘请「五芳斋」的厨师,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丶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

但因为杨步伟太过热情好客,食社成本比收入还高,几个月之后就关张了。

随着国家补贴投入的增加,清大食堂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直至千禧年左右,已经成为周围高校的翘楚,不仅味道好,而且物美价廉。

大概因为清大是理工科院校的原因,食堂的命名很理工,每个都有自己的编号,从一食堂丶二食堂一直排到十五食堂。

理工院校的食堂大抵如此,当然,还有按照方位命名的,比如东食堂丶西食堂等。

与此同时,大多数文科院校的食堂则文青了很多,像什麽家园食堂丶学苑餐厅丶桃李园丶丁香园丶兰惠餐厅等等。

每个高校的学生都对本校的食堂了如指掌,比如哪个食堂的面好吃,哪个食堂的茄子好吃,哪个食堂的豆腐脑好喝,更重要的是哪个食堂就餐的女生多,然后绕远路过去,贼眉鼠眼的过过眼瘾……

眼下的清大也有好几个餐厅,杜晏清领着大家伙去的是教职工餐厅。

所谓教职工餐厅并不是仅供教职工就餐,也对学生开放,只是价格上要略微比普通餐厅贵一点点。

路过餐厅大厅时,唐植桐留意观察了一下,桌椅摆放的整齐,但跟邮电学院一样,没有板凳,大家都站着吃饭。

(图为80年代的清大食堂)

这种风格会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哪怕以后就餐条件好了以后,不少高校依旧有同学站着吃饭,就为了节省几分钟时间用在学习上。

所以说,人家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晏清带着众人一直来到大包间,也不知道她是怎麽办下来的,没有人瞎打听。

「咱人虽然多,但条件有限,只有四菜一汤,大家凑合一顿吧。」杜晏清待诸人入座后,说道。

「有啥吃啥,千万别破费。这是我们俩的粮票和菜金,你先拿着。」小王同学以身作则,先将两斤本地粗粮票和一块钱塞到杜晏清手里。

「太多了丶太多了,一张就够。」杜晏清只打算留一斤粮票,将剩下的都塞回来。

「别让了,我饭量大,这些还不一定够呢,一会多退少补吧。」唐植桐挎包里还有没吃完的松子,这会正好拿出来给大家消磨时间。

「就是就是,多退少补。」有小王同学带头,其他同学纷纷将粮票和钱塞给杜晏清,一时间纷纷攘攘丶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虽然都是发小,但也都老大不小了,落座的时候大家默契的选择挨着同性,唐植桐挨着小王同学,另一面空了一个坐。

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先将松子分发了一下。

眼下除了罐头,估计也没别的预制菜,所以菜上的有些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