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上山取水时催眠猫会给人催眠,这时千万不能睡,睡了便会被那只猫害死。村里有几个青年去采药都一去不复返。神风向老人要了一个空葫芦挂在脖子上,一阵风似的奔向了宝芝山。
神风来到了宝芝山,小心地向山上走去,突然它闻到了一股花香味,马上开始犯困。它意识到催眠猫来了,闪电一般地飞到
◆白玉马挂件
催眠猫面前,后脚用力一蹬,催眠猫撞到树上昏了过去。神风跑到宝芝泉边,用葫芦装满了泉水,欣喜万分地朝山下奔去。
到了村庄里,神风把泉水交给了老人,老人把神水掺进了井水中,神风驮着水,挨家挨户送去,人们喝了井水,纷纷病愈。他们想谢谢神风,神风却不见了,它飞快地跑到了神仙宫,遗憾的是它只能排在生肖第七位,可神风还是挺高兴。
改变人类历史的马
在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着历史。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历史。而且,骑兵的威慑力一直延续到热兵器时代。
汉武帝刘彻为获取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他派李广利将军远征大宛,所得的战利品只是十几匹“汗血宝马”。此马毛色发红,出的汗在阳光下看似流血,日行千里,因其名贵也称“天马”。
一些名马甚至与名将一起载入史册,这在冷兵器时代屡见不鲜。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付给亭长,英雄一世,临终时为伴自己攻城拔寨的爱马安排生路,此马因此而名扬千古。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飞将”之名实赖赤兔之快。赤兔归关羽之后,又助关羽屡立战功。张飞的坐骑也十分了得,“人中张飞,马中玉追”。刘备的“的卢”危急时刻跃过檀溪,使追兵瞠目结舌。
民俗文化
中国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为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教人牧马的神;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马步是危害马群的灾神。
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即司马之神,四臂三目,相貌狰狞。旧时民间争执,人常以“让你知道知道马王爷三只眼!”相威胁。各民族与马有关联的节日也不少,对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同样感情颇深。
中国有很多由马而生发的成语和熟语。如“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办事稳妥,“老骥伏枥”激发了多少老年人的豪情,“青梅竹马”诗化了男女儿童间纯真的友情,“塞翁失马”揭示了生活中的辩证法。成语比喻精当,有的富于哲理。
作为祭祀活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祭品,羊在古代受到了先民们的普遍崇拜,并且还被某些民族视为图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羊为吉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身体洁白、性情温顺的羊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平、安居乐业的代名词。
在中国,驯养羊的历史大约已有8000年。从考古发现的羊骨化石和与羊有关的工艺品来看,华夏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开始养羊,并且牧羊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对于羊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肖羊文化延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民风民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羊的传说
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没有五谷,人靠蔬菜和野草为生。有一年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善心大发,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的时候,偷偷溜进御田摘下五谷含在
122
口中,趁天未亮来到凡间,把种子交给人类,又告诉人类种植五谷的方法后悄悄地回到天宫。
人类播下五谷的种子,当年就长出了庄稼。在收获时,人类见到五谷的穗很像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便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
盛大的祭羊仪式惊动了玉帝,玉帝追查得知是神羊把五谷带给人间。玉帝迁怒神羊,命令天宫宰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第二年,在神羊行刑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长出了羊羔。从此,羊在人间传宗接代,以吃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奶无私地贡献给人类。人类则出于对羊舍身的感谢,每年都举行祭祀,以示纪念。
当人类听说玉帝要挑十二种动物来做人类生肖并赐为神的时候,一致推举羊作为生肖之一。玉帝难拗众人意见,只好同意羊当上了生肖。
◆三羊开泰图清任伯年
羊的象征
羊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羊,祥也。”把羊作为民族的图腾并且用来祭祀,正是“羊为吉祥”的真实写照。“美”字也与“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于是有人认为“羊大为美”,先民头戴羊角跳舞或举行仪式,以羊角为装饰从而产生了美,于是有人认为“羊人为美”。
“美”与“善”是相通的,羊也是“善”的化身。羊的群居、跪乳等习性也都被人们视为善良、亲和、有礼、讲求德行的表现。《诗经
国风
羔羊》篇指出,国君让大臣穿上洁白柔顺的羔皮衣服,是希望他们的品德操行如同羔羊那样,节俭正直、表里如一。《诗经
郑风
羔裘》篇也以羔裘朝服为喻,认为君子应该具有正直、刚强的美德,中正平和、刚柔相济。可见,羊在人们心目中是各种美好品德的结合与化身,这也体现了肖羊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民俗文化
古人说“羊致清和”,人们总觉得羊年是清静祥和之年。新春伊始,人们最先想起的吉祥话是“三阳开泰”。“三阳开泰”具象化为吉祥图案,即阳光下的三只羊。这里取“阳”与“羊”的谐音,于是三羊并列就频频地出现在民间年画、剪纸之中,给千家万户再添上几分喜气。
古人有年初在门上悬羊头、鸡头的习俗。鸡与吉一音之转,羊与祥本来相通,悬二物是想祈求吉祥。
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猴诗、猴戏、猴拳、猴工艺品,在人民生活中,无论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口头,乃至寺庙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人们崇拜猴,喜爱猴,一直视猴为吉祥物。
猴是灵长目中的动物,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猴子的形象俏皮玲珑、活泼可爱,人们从骨子里喜欢这个与人类有颇多相似之处的灵长类动物。《西游记》中陪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似乎成了聪明、机警等的代名词。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个人相当精明的话,人们总会说“这人猴精猴精的”。人们从猴的习性、动作、表情等中摸索出众多供人们愉悦甚至强身健体的花样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加了猴与人之间的联系,使肖猴文化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124
猴的神话形象
《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本身就是猴,她似人,而又有猴子那样的“豹尾”和尖尖的“虎牙”,头部有丛毛,“蓬发戴胜”,“善啸”。商朝的女始祖是“有狨氏简狄”,狨就是金丝猴,简狄与夔结婚,夔是一种猿猴,夔和简狄的儿子叫“契”,就是狒狒。在神农架、巫山一带流传着“山鬼”的传说,山鬼实质上就是山中的猿猴。
猴子的吉祥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