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生气不如争气的名句 >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3页)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3页)

修行应自求内心的平静,有一分平静心,即使再大的冲击迎面而来,也不影响自心。经云:“内无所求,外无所得,心不系道,意不结业。”一个人没有了欲望的时候,就不会变得偏执、变得可怕。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是太多,就会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就容易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没钱的时候比有钱时更快乐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钱没钱,而是因为你欲望的张度大了。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常常是我想要什么,便可得到什么,欲望的泛滥也便在这里。但是深究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失控,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经过觉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心不役于外物,不受制于成见、偏见和敌意,不陷入纵欲和失控,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挥霍无度的人不是自由,吸毒酗酒的人也不是自由,动粗动怒的人不是自由,自卑、沮丧和无助的人也不是自由。心的自由是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会把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面对真实的自己,使心的效能提升,心境柔美而丰富。

明代大学者王阳明所说的:“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贪婪就是人心中之贼。人之所以心不清净,并不完全因为贫困,只是他永不满足,希望获得更多。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心灵最容易受伤和被污染。以净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着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鸟鸣蝉曝也能令人感受到“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心静时,静如松竹之淡泊,只邀清风明月相戏;静如山石之沉稳,仁者栖身,静如海;月之平和,只孕珠贝之翕张。只要内心世界宁静,所有的动则会趋于静。

当年,弘一大师在任教的时候,即使遇到很顽劣的学生,他也不大动肝火,而是脸上稍微显得有点生气,连说几声:“无趣,无趣!”因此学生们对他无不敬畏悦服。姜丹书曾称之为“魔力”,其感化力非常人能及。

1937年,大师在青岛湛山寺弘法,期间爆发了“中日战争”,大师10月完成弘法任务后返回上海,这时候日军正在疯狂地进攻上海,夏丏尊先生去见他,四周炮弹爆炸的声音震耳欲聋,惊得夏丏尊不时地抬头仰望天空。大师静静地坐着念他的佛号,对夏丏尊说:“世间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不可认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写过一回《金刚经》的四句偈么: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见大师如此安静,夏先生也就不怎么慌了。之后夏先生和大师照了一张相,因为从那以后,大师就很难重回上海相聚了,实际上那是他最后一次到上海。在这张相片上,大师神情自然,面带微笑,如果你知道这是在隆隆炮火声中照的,一定会更加惊奇。

弘一大师心怀慈悲,善待众生,这从他的日常行为中便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师能忍耐常人所不能忍的苦,也能得别人得不到的道。

心就是心,柔软、纯洁、晶莹剔透,只有坚持自觉洗涤、自我净化,才能永葆心的本真。佛教常把污染我们心灵的杂念喻为尘埃,《华严经》上说:“清净的水器,会映现物影;但是破器、浊心的众生,则无法显出如来佛祖的身影。”清净之水如镜,当然可以彰显万物,但是破了的水器无法容水,浊了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容颜,当然就见不着自性的光明了。

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改掉陋习与缺点,完善自我,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超越。一个人应该用真观指用心去观察现象世界,认清它的虚幻不实,不为外物所迷惑。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潜心修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最近以来,感觉不如以前了。”

佛光禅师问:“以前如何,现在又如何?”

朱慈目说:“我以前在持佛号时,心中感觉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绝,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现在呢,感觉灵思枯竭。”

佛光禅师说:“以前的你的确不错,那样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说:“谢谢,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地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说:“我越是找不到真心,就越是想找,如此下来,感觉心理十分焦虑?”

佛光禅师说:“因为你刻意和妄心打交道,真心自然就离你而去了。”

朱慈目听后,顿时开悟。

因此,一个遗失了生命的灵性的人,一定不要用刻意心去求,更不能钻故纸堆,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本心和灵性,贴近自然领悟本原、追求简单,内心自然轻松,让自己的生命在当下的生活中鲜活起来。修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找一个人作为人时所需要的灵性。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家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虚妄遮蔽了真心。

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古人云:“吾门如市,吾心如水。”一个人在他的心境宁静如水的时候,他的心力、智慧、灵感,才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创造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而一旦失去了这份宁静,就会陷入浮躁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怅然失望、抱怨无穷。

佛家认为,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困惑、苦恼的根源。外部的客观环境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困惑是自身的“主观”世界。要破除它,应放下挂碍,安顿身心。清醒者就要有一颗平常心,无念心,保持心的清静,清澈无碍,真如自在便是佛。

弘一法师远离了世俗的孤单,选择了一个人的内心清净。他在佛法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这份宁静,使他曾经饥渴的内心绽放出芬芳的莲花,荒凉如沙漠的灵魂注入一股甘洌的清泉。

他孤单,但并不寂寞,他感到的只是清净。这份清净,使他能听到落叶的声音,明白时光的絮语。有的人认为清静是一种难耐的寂寞,他却觉得清净是难能可贵的。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他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亨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于,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位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懒瓒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找到了懒瓒禅师所住的岩洞。见到懒赞禅师时,正好瞧见禅师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说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懒瓒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中烟雾弥漫,熏得懒瓒禅师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

“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答曰:“不用了,我的心凉爽极了。”

心若清净,凡事简单。才能尽享生命的清闲之福。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也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时刻,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类人内心是喧嚣的,所以,他懂清净的感觉,不懂清闲的滋味。

心若清净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美好。一个想得太多的人,心灵如同投进石子的湖面,波纹带走了原来的平静。偶一为之没有关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没有静止的时候,那他的人生真是极其可悲了。达到佛境界的人生,是内心清净的人生,不会想太多,亦不会要求太多,就像母体中的婴儿,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

三、爱一切世人,设法消释世俗之累

人的机心心理、怨恨心理、仇恨心理,与蜂蜜的刺很有些相像。不用则已,一用也与蜜蜂的命运差不多,轻则陷入痛苦的深渊,重则失去生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