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就是要学会舍弃。这也要那也想,须知我们的双肩载不动那么多的金钱、名誉、地位、情感、哀愁和怨恨。干脆地舍弃吧,轻轻松松地上路,多一些时间来听花开花谢,多一些时间来关照日升日落,多一些时间来走向你心中的远方。
简单是一种速度。丢开一切束缚我们心灵和思维的桎梏,更不要让世俗的网于无形中把你拉扯得身心俱惫,憔悴不堪。以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三下五除二地去做吧!简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像品一杯蓝山,一点一点地品尝,一丝一丝地回味,恬静,安逸,回味悠长。
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说的便是关于平常心的。
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道?”
普愿禅师答:“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又问:“可以趋向于道吗?”
普愿禅师说:“一考虑趋向就错了。”
从谂禅师接着问:“不考虑怎知是道?”
普愿禅师说:“道无所谓知或不知。知是虚妄幻觉,不知则不可断定为善还是为恶。如果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就像虚空一样的空旷开阔,怎么可以强作评说呢?”
从谂禅师当即便领悟了。
平常心是道,仅仅做到了不贪、不嗔、不喜、不悲是不够的,若我们能将心中那些恶念、那些虚幻的东西,如风吹散云彩一样全部驱散,我们的心灵便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奢望与恐惧,才是见到一颗存在于我们本性里的平常心。
人心本自安闲,偏要追逐身外的名利声色,正是自己扰乱了自己。人总容易沉迷于名利得失之中,天天都伤心费神,耗精耗气,这样神气就枯竭了,劳心劳力,片刻不得安闲,身体没有了滋养,人怎么能不枯朽呢?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能够在最繁忙、最混乱的时候静下心来,并有足够的涵养和功夫来了解和体察事态和人情的。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是道,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的道。
世上追求名利的人很多,追求清平安闲的生活也大有人在。我们要学会安闲的度日,世间所有的纷杂和钩心斗角,名利是非都与我无关。放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人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感受。安详何须山水,减去心头火亦凉。虽然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染,而忧患缠身,烦忧奔忙,虽衣锦厚味但觉万状苦愁。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归于寂静。我们不需要去逃脱人世,去过隐居山林的世外桃源生活。但是,一定要善于在闹中生活,善于在忙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一个最朴实的道理:那就是在自然天地之间,有无处不在的禅机妙意。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
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人们为了生活而苦苦奔波劳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纠缠着,弄得心力交瘁。这些人觉得生活太复杂,人生太艰辛。其实,要想获得轻松自在的生活并不难,那就是:活得简单一点。
生活原本很简单,只是因为人为的原因,才使之变得复杂起来。而这种复杂的活法,又多是功名利禄惹的祸。比如,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人与人之间不惜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就活得累;比如,为了猎取尽可能多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物”,人与人之间就不惜明争暗斗,相互算计,于是就活得沉重。我们如同身负重枷的行路者,在生活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踽踽独行。
“简单”是平息外部喧嚣,回归内在自我宁静真实的自然状态。“简单生活”是一种不求繁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在;是一种超脱世俗,淡泊致远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选择,让生活更贴近自然。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亿万富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自由的生活,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感觉。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物质的匮乏,它不受任何繁琐碎事和吹毛求疵的羁绊。
南怀瑾先生又告诫道,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只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
两个年轻人对生活发表看法,其中一个年轻人说:“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有钱的那么有钱的,无钱的贫穷落魄。
“不一会,另一个年轻人说:“这个社会很公平,事在人为。”
听了两个年轻人的话,不由让人陷入了沉思。同样的社会现实,有人以乐观的心态生活,处世,见到的都是阳光的一面,有人则以悲观的眼睛看问题,触目所及都是黑暗和灾难。到底哪一种心态更好呢?
“平常心是道”,最早是由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提出来的。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过去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早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得道就是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的确,认认真真地去干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
是的,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
“若无闲事挂心头”不是口头说说即得,而是必须痛下工夫,才能到达的境界。无门慧开评道:“赵州纵饶悟去,更参30年始得。”虽然赵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却也花了30年的实践工夫,才达到知行合一、理事圆融的境界。
二、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必须先从日常之处做起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还要从平常之处做起。
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平常心贵在平常,波澜不惊,生死不畏,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庄子认为,人处在清静境界,放松自己的身体,去掉自以为是的偏见,不再受到形体和知识的拘泥,与通达万物的大道混融一体,这叫做“坐忘”。道家“以静为体”,以贵生、无为为特点。认为欲望太过能致疾损寿,主张清静养神,“淡然无味,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思想安静,清闲,不要存过多欲望,而这样做就能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益寿延年。庄子在《天道篇》中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在《存宥篇》中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损汝精,乃可以长生。”意思是说,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
一个人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表象,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