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有了精神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精神,归根到底,人类的精神力量会战胜剑的力量。”不管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如果我们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釆取科学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乐观者总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有希望,愿意努力;而悲观者,总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没有希望,前途也是灰暗的。
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健康的病人”。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心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
[妙语箴言]
老子认为,一个人心态好,通达乐观,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把健康元素按照百分比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遗传占15%;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到10%,自然环境占7%;接下去就是医生占8%;自己占60%。遗传的15%和环境的17%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而其中的60%是个人因素,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所以说,健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德经?第八十章》
[释义]
人民吃的香甜,穿的舒适,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自我解读]
老子希望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享受生活。过去很少有人敢放心地享受生活,因为那是资产阶级思想,是要受到批判的,怎么能享受呢?人家日日夜夜苦干,可你却来享受,所以应该批判。可现在不一样了,既要好好干工作,同时也要享受美好的生活。
实际上,做好工作也是一种享受,让大家都来享受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在21世纪,我们需要把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想、道德、心灵这些精神因素注入到健康的范畴内,而不要以为健康只是营养好、肌肉发达,那只是最低层次的健康,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那就是心灵的健康。心灵的健康能促进我们机体的健康,更能帮助我们积极地对待生活,乐观地享受生活。
下面这个故事说明了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五官科的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的时候,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首先去敦煌,然后去拉萨,乙也表示赞同。结果出来了,甲得了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甲列出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的原版《二泉映月》;成为一名大学生;要写一本书……凡此种种,一共有27条。在这份生命的清单后面他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这剩下的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去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而且还在一家牧民家里和他们住了一个星期。现在,甲正在实现出一本书的夙愿。有一天,乙在报纸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像,荽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里他所讲过的一切,早就已经因为患的不是癌症而被抛到脑后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多少带有感伤色彩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不是吗?那就是死亡,谁也不可能抗拒。但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像患鼻癌的甲那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享受生活,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平日的劳碌折磨了我们的一切感官,而死亡却带给了甲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真正体味。
[妙语箴言]
现代社会工作的节奏是快四步,不仅肉体疲劳,精神也会疲惫不堪。适当地休息,就好比军队刚刚打了一场恶仗,休整一下,以利再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享受生活,需要休息,需要一个完整香甜的睡眠,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或者一份精致可口的饭菜……
与自然规律相协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
能辅助万物的自然生成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
[自我解读]
四季更替,寒暑分明,人们在这样一种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中生活,为了更好地保持健康的体魄,尽量少生病,或不生病,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老子为我们总结了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养生为首要。
人类以自己柔弱的躯体,面对威力无穷的大自然,可谓“顺者昌,逆者亡”,企图“人定胜天"还为时过早。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体会最真切者,莫过春夏秋冬的更替,以至寒热温凉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告诫说“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血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人们顺应自然界养生就能健康,就能少病长寿,反之则可能患病夭亡。前人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常以“节气”来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农事劳作。至今,中医看病还时刻不忘节气,在养生保健方面认为在春夏阳气当旺之季,要保护体内阳气,以免阳虚致病;秋冬阴气当旺之季,要注意体内真阴的保护,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内经》称之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养生固本的一大原则,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损伤正气,导致病害。
以秋季为例,古人说“春华秋实,仓积容满”,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秋三月还需分孟、仲、季三个不同阶段,立秋、处暑为第一阶段,此时暑气未消,秋阳余炎;白露、秋分为第二阶段,此时金风送爽,玉露初凝;寒露、霜降为第三阶段,此时碧空如洗,大雁南飞,是“阳消阴长”逐步转凉的过程。人们在秋季的起居也应随着阳光的收敛,燥气的影响调整睡眠时间,《内经》中说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有研究发现,脑血栓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秋天坚持晨练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可改善脑功能和智力,这可能与秋季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有关。
[妙语箴言]
顺应自然规律首先应该顺应四时,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的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道家的无为养生法
不为而成。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释义]
不妄为就能自然成功。
[自我解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养好生命,人才能长寿。然而,危及人类生命的杀手比比皆是:饮水、空气、食物等生存条件被破坏和污染,人们普遍运动失衡,各种灾难性疾病残害着人们。
如何养生才好呢?让我们听听中华民族智慧之神——老子揭示的真谛:“弗为不成。”意思是:人学地,不妄为,不违背规律,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也就是说,做事做到自然状态,就是达到了最髙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悟出:无为养生,是养护人生的最高境界!无为养生,辞海、辞源中没这词条,中外药典等各类医养类著作中也没有无为养生的阐述。无为养生是一个全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