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然养生呢?就是顺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养护我们惟有一次的生命,也就是“顺其自然”地追求人生健康。对于养生,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但“英雄所见略同”,许多长寿者都认为养生不必有过多的禁忌,以顺乎自然为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老人说:“有人说老年人不能吃肉,
不能吃动物油,连吃鸡蛋也只能吃蛋清。对此我却不大赞成,我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东西吃着香就吃什么,饮食首先要吃下去,然后才能消化吸收。不想吃的东西看着就叫人烦,那怎么行?有想吃的东西却不让吃、吃不着,这在精神上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对健康同样是不利的。”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当年已逾九十高龄,但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决,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季老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很多,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季老不以为然。他凡是觉得好吃的东西都吃,不好吃的东西就少吃或不吃,其理论是:“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地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就百病不生了。"说起养生之道、长寿秘诀,那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不仅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甚至有的互相对立。
有这么一个笑话:某记者听说某地有位长寿老人,便赶去采访。老人向其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一辈子不吃肉,不喝酒。记者如获至宝,于是专心记录。恰在此时,忽然从屋子里传出叫骂声,记者忙问是怎么回事?老人不好意思地解释:“因为接受您的采访,耽误了给我父亲买肉打酒,老人家发脾气了……”
这虽说是个笑话,但也说明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自然是千奇百怪,所以在养生的时候不要搞各种条条框框,顺乎自然就好。当然,这里所说的“顺乎自然”也是相对而言,如果因为有病或其他原因,医生嘱咐忌吃某些食品、减少某些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妙语箴言]
人体的差异性很大,没有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在养生问题上,不要有那么多禁忌,搞那么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不要强迫自己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有问题则设法解决,有困难则努力克服,干什么就专心干,心平气和,从容处之。
养生过度有损健康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道德经?第五十章》
[释义]
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养生过度的缘故。
[自我解读]
老子提倡一种寡欲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这样才不会伤残人的本性,可以活得长久。他认为欲望太盛、供奉太多,反而使生命受到损害。
我一位朋友的母亲曾经就是个养生过度的人。她订了许多卫生保健方面的报刊,经常剪贴、复印下来,分别送给朋友和老同学。她也关心电视上的健康节目。一次她特地打电话通知她的老同学,第二天有治疗高血脂的节目。她的老同学说:“我的血脂还正常。”她劝道:“以后说不定会高呢!”她常怀疑自己有这病那病。身体某一部位稍有疼痛,就害怕“长东西”了,弄得惶惶不可终日,精神负担很大。最近她在别人的劝说下上了老年大学绘画班,还每日与老伴出去锻炼,才感觉精神和身体都好多了。
中医理论非常好,非常奇妙。中医治病的本质是和谐,它不讲究杀菌杀病毒,而是给你调理阴阳平衡,虚实平衡,气虚补气,血亏补血。比如,现在很多人每天吃一大堆补品,说这个好,吃一点可以补充那么多营养。其实未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不用吃饭,只吃补品就行了。
任何东西少了不行,可并不是说多了就好。比如维生素C,成人每天的需要量是100毫克,如果你摄取了200毫克,多余的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不会有什么其他问题。可如果你长期摄取过量,它会通过肝脏先储存起来,然后再一点点释放,如果你摄取的量过多,肝脏储存过多,就会导致中毒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肝细胞坏死。每年因过量服用补品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养生要适度,适度包括营养的适度、运动的适度、心理的适度。
过去困难时期,营养不良的人很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吃得太多,于是出现了肥胖、超重等问题。也有一些人粗粮吃得很少,这样特别不好,人类就是从吃粗粮过来的,玉米、小米、高粱、南瓜、土豆、红薯都是很好的食物,含有非常丰富的天然营养。所以东西要搭配着吃。另外要注意的是,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适可而止。
俗话说:“七八分饱,百岁不老。”
人为什么要吃七八分饱而不是全饱呢?老虎生活的环境里,吃的东西不是每天都有,抓到猎物就要吃个够,接下来的两三天不吃都没事。而我们人类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天天都有吃的,如果吃得过饱过量,就容易吃出病来。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吃完东西后,要等血糖上升才有饱腹感,如果吃得过饱,等血糖上升的时候,一定又会觉得撑了。所以吃得快的人一定容易发胖。
这就像一个汽车制造厂,每辆汽车需要4个轮胎即可,生产1万辆汽车即需要4万个轮胎,如果你做了40万个轮胎,当然会把整个车间都占满,反而无法生产出汽车了。所以任何东西如果违背了适度均衡的原则,好东西都会变成坏东西。当然,有特殊需要的人适当多补充一些复合营养对健康还是有益的。“健全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这句格言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而且历久弥新,到今天仍然适用。
生命在于运动,人若不动,也就不能生存,更不能成为有思维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但运动必须合乎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去运动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一个人如果不按科学规律去运动,盲目地做一些不适合于自己身心的运动,那就不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损害健康。心理的适度也就是心态平衡。有人说,心理平衡哪里能做得到?有时候碰到某件事情我就会特别着急,平衡不了。
心理平衡,不是讲心如止水、心如枯井,更不是说麻木不仁。心理平衡的人一样可以拥有喜怒哀乐,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要过度。比如说今天你中了个大奖,请朋友吃饭,本来挺高兴的一件事,可你大喜过望、酗酒过度,没准回家就脑溢血了,变成乐极生悲。再比如说你不小心丢了钱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吸取教训就得了,可要是你为此而捶胸顿足,寝食不安,就会得植物神经性功能紊乱,最后变成抑郁症。所以我们遇事尽量不要大喜大悲,大惊大恐。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伤害内脏,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等许多病,要尽可能保持理性、适度的情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然而养生过度对健康反而有害。人不要把养生作为生活的惟一追求,过分执著于养生,甚至定岀种种规章、禁忌,活得并不自在。稍有不适便忧心忡忡,这样的心态对健康极为不利。
[妙语箴言]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医学常识,让身心处于轻松状态,做些令精神愉悦的事,潇洒并快乐地活着,这才是最好的养生。
精神的永垂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也。
—《道徳经?第三十三章》
[释义]
那虽死犹生的人,称得上真正的长寿。
[自我解读]
老子的“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也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有些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
常香玉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把三个孩子送到托儿所,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卖掉车和房子,组织多场义演,共筹资15彳乙元(当时的货币)买了架“常香玉号”战斗机捐给志愿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常香玉大师做事“从来都是先想着别人,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她依然没有丢掉德艺相依,德为先、艺为后,台下好好做人,台上好好演戏的大师风范。“戏比天大”,这是常老对豫剧执著追求的座右铭,她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利益,留下了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许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向组织提非分要求的遗嘱,这种精神何等的难能可贵。这与那些有了点名气便以此索要高额出场费,一切向金钱看齐的所谓“大腕”、“明星”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
同样,任长霞这位女公安局长上任时,有个黑老大便狂言:登封市没一个公安局长能当得长。当时河南登封属于全省的案件高发区,这里的群众上访曾占郑州上访总人数的一半。这一度让郑州市公检法系统的人感到头疼。面对如此艰难险阻的新地方、新岗位,任长霞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用自己敢打必胜的钢铁般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带领广大干警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浩然正气歌。她疾恶如仇,忧民疾苦,不畏恐吓,连续端掉五个涉黑犯罪团伙,被当地百姓誉为“女包公”、“任青天",她以自己的忠诚、才干和辉煌业绩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优秀人民警察”、“中国十大女杰”等20多项荣誉称号。在任长霞因公殉职后,追悼会上有14万群众自发前去悼念,她用自己可歌可泣的模范英雄行为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妙语箴言]
有的人死了,但他们却活着。常香玉、任长霞就是这样精神永存、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对于她们的离去,社会各界人士都深感悲痛和惋惜,但同时也觉得她们虽死犹生,因为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贵品质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她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她们那种爱民、敬民、为民的衷肠柔情,永远激励活着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扎实地工作。
默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