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会真正的重视别人
做好为人处世就要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而要搞好人际关系,就必须知道人人都有赢得别人尊重的需要。你只有真正地重视别人,对别人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才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响应和回馈,才能在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
交友不要太苛刻,否则没人喜欢你
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没人喜欢和你做朋友。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査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査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别人说你两句,就让他说吧,只要无伤大雅。非要和别人较劲,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吕蒙正身为一朝宰相,犯不着啊。
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到周围的一些人,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向左右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有些做
得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为人处世不过分吹毛求疵,凡事皆留有回旋的余地,对微末枝节的小事不妨姑且放过,这乃是处世为人的信条。
点评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千万不要拿”显微镜”看人,因为在显微镜下绝对没有完人。做事情也不要太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去管,不要过分去追究,谁的小事就让他们自己去管好了。
交友要小心,不要乱交
荀子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这是因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飽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极大,故之,应慎重也。
战国时候,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岀来,找寻能剌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
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剌,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亡。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面的事情不必详述了,荆轲行刺不成,慷慨赴死,千百年来受人歌颂。
荆轲为什么愿意以必死的决心,去行刺秦王呢?是出于对强秦的痛恨,怀着崇高的使命?抑或是为了报效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觉得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太子丹结交荆轲,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以换取荆轲的感激,这其实是收买人心的小伎俩。可是对地位卑下的荆轲来说,这种礼遇他无以回报,他的资本也就是自己的生命了。他不拿生命去报答,还能拿什么呢?
太子丹结识荆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结交朋友其实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双方其实是各取所需的,纯粹因为情意相投而交友,恐怕只有幼儿园的小孩子才会有。如果双方的地位很悬殊,却成了朋友,那么地位低的一方能拿什么来回报对方呢?
点评
因此,我们结交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要因为他为你付出了一些従不足道的东西,你就把心都掏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