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读历史故事学待人处世 > 第四章 美言美语暖人心悬(第2页)

第四章 美言美语暖人心悬(第2页)

吕不韦不相信,心想这小孩不知天高地厚,且让他试试吧。

甘罗来到张唐家中。张唐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懒洋洋地问道:“小娃娃来干什么啊?"

甘罗知道张唐看不起自己,就有意气他:“前来为大人吊丧!"

张唐勃然大怒,厉声说:“娃娃放肆,竟敢到老夫门上撒野!别说老夫还活着,就是死了,也轮不到你来吊丧!”

“你既然不想死,那小人倒想问问,是您的功劳大呢,还是当年武安君白起的功劳大?”

“当年武安君南攻楚国,北伐燕赵,为秦国夺取了无数土地,我这点功劳哪里比得上他!”

“那么是当年的相国范雎权势大,还是今天的吕相国权势大?”

“当然是吕相国权势大。"

“当年范雎命武安君攻打赵国,武安君不从,范雎一生气,把武安君逐出咸阳,杀死在城外。今天吕相国请您去燕国为相,您竟不愿前去,我不知道您将来要死在哪里。所以,先赶来为您吊丧。”

张唐听到这里,大惊失色,马上客客气气地说道:“多谢先生前来指教。请转告相国,老夫现在就开始准备行装。”

点评

甘罗运用的因势利导法,让对方自己认识到错了,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战国时期的辩士们个个能言善辩,精于辞令,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

察言观色,寻找时机

说服别人,要善于察言观色,寻找最佳的时机。时机掌握不好,会影响进言效果,也许一件好事会办砸。

李斯生于战国末期,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出力很多,被封为宰相之职。秦始皇死后,由于受赵高的诱惑,和赵高一起假造圣旨,害死了公子扶苏,把胡亥推上了王位。

胡亥继位后,一天到晚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赵高日益受到宠信,地位也不断升高。但是李斯身为宰相,对赵高的地位构成了威胁,赵高决定除掉李斯,于是,他决定寻找机会。

胡亥更加荒唐了,李斯身为宰相,觉得应该劝谏一下,但是,由于胡亥不理朝政,李斯根本找不到机会。于是,李斯找到赵高,想让他想办法。赵高一口答应了下来。

时隔不久,赵高就告诉李斯,说皇上在某某宫,你可以去找到他。李斯谢过赵高,找到了胡亥。胡亥当时正在和嫔妃宫女玩乐,看见李斯来很扫兴,大怒,呵斥他下去。从此,李斯被胡亥彻底冷落。

其实,这正是赵高的奸计。他有意在胡亥正玩得开心的时候让李斯去进谏,说一些胡亥不高兴的话,胡亥能不恨李斯吗?无独有偶,下面这个案例同样也说明进言时机的重要性。

明朝的魏忠贤为了把持朝政,也有意玩这一招。

明代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一个长年不见大臣的人,那么,他在宫中

干些什么呢?除了声色犬马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就是爱干木工活,他曾经亲自用大木桶、铜缸之类的容器,凿孔、装上机关,做成喷泉等各种水戏,他看了乐不可支;而更多时候,他锯锯刨刨,制成各种精巧的楼台亭阁,还亲自动手上漆彩绘,他常年乐此不疲,每当入迷的时候,简直到了物我皆忘的地步。

狡猾的权奸魏忠贤便利用了这一点,每当朱由校专心在制作时,他便在一旁不住口地喝彩、夸奖,说什么“老天爷赐给万岁爷如此的聪明,凡人哪能做得到啊!”皇帝听了更是得意,也更专心了。就在这种时刻,魏忠贤便以朝中之事向他启奏,他哪里还会对这些事有兴趣呢?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说:“我已经知道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再麻烦我。”

魏忠贤就这样把大权抓在手中,皇帝成了没用的摆设。

点评

我们在劝说别人,或有求于人的时候,要注意时机。比如在办公桌上不好说的事,在酒桌上可能就好说一点;当领导不高兴的时候不要进言,可以等他心情好的时候进言。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说服的最佳时机,话说了,事也办了,也不得罪人。

请将不如激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老话,是很有道理的。战争如此,说服人也如此。在说服对方之前,必须透彻地了解被说服对象的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如果对方很容易感情用事,激将法就常常奏效。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写建安十三年秋,诸葛亮孤身至吴,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就是靠妙言激将巧服周瑜的。

晚上,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出中门迎入,叙礼之后,分宾主坐下。肃先开言对周瑜说:“现在曹操率领大军南侵。是和还是战,我们主公决定不下,说要听将军您的意见,不知道将军您是作何打算?”周瑜答道:“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不难看出,瑜在这里是以诈言降曹的反话,挑拨诸葛亮,欲使诸葛亮来求自己。一向憨厚的鲁肃听周瑜如是说,感到大为惊异,立即驳斥说:“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异于他之?伯符遗言,外事托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卫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义耶?”诡滴的周瑜说:“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因此才决计请降啊。”鲁肃急了,争辩说:“不对呀,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故,曹操是未必能够得志的。”他们二人互相争辩,诸葛亮听在耳里,早已胸有成竹,只是袖手冷笑。

看到诸葛亮不为所动,周瑜问道:“孔明先生笑什么呢?”诸葛亮答道:“我不笑别人,只是笑子敬不识时务。”一句话,把个老实的鲁肃弄得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先生怎么反而笑我不识时务呢?”诸葛亮说:“公谨主意欲降曹,甚为合理。”为什么说合理呢?诸葛亮论证道:“曹操极善用兵,无人能挡。以往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对敌。而今这些人都被曹操灭了,天下再没有人敢与他对敌了。只有刘备不识时务,硬与曹操抗衡,而今落得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至于国家命运危亡,可以归之于天命嘛,有什么值得顾惜呢?”在这段话里,诸葛亮大贬周瑜,说他不敢与曹操对敌,不仅根本算不上英雄,而且是那种只知保妻子富贵,屈膝投降的小人。

这一下,就使得周瑜难以忍受。但诸葛亮觉得还不够,又进而进言说:“我有一计,不用牵羊担酒、纳士献印,也不需亲自渡江,只须派一个使者,用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二人,百万之众就会卸甲卷旗而退。"周瑜听到这,止不住问道:“用哪两人可退曹兵?"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造了一个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充实之,曹操本是好色之徒,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我有两个愿望,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矣!今天曹操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不过为此二女罢了。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曹操得此二女,必然称心如意,班师回朝。这是范蠡献西施之计,为什么不快点办呢?”周瑜问:“你说曹操想得二乔,有什么证据吗?”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曾命其作赋,也即是名作《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就是说他家合该为天子,立誓取二乔。该赋因文辞华美,我还能背诵: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一番话,说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道:“老贼欺我太甚!"

诸葛亮却急忙站起来劝说道:“以前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子呢?”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之妇,小乔就是我周瑜的妻子呀。”诸葛亮故意装作惶恐之状,说:“我实在不知道,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周瑜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进一步激他说:“事情须三思而行,免得后悔。"在诸葛亮的智激下,周瑜极其感奋,意志坚定起来,朗声发誓:“我受孙伯符委托,哪有屈身降曹的道理?我早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也不会改变志向。望你助我一臂之力,共破曹贼。”至此,诸葛亮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巧借谐音,将诗句中的“二桥"轻划在“二乔"身上,当激周瑜,达到了联合抗曹的目的。

用激将法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分寸。如果出言过早,时机不成熟,反而容易使人泄气,出言过迟,良机错过,又成了“马后炮",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激将法要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但出发点要正确,应体现对对方的尊重、信任,如果出言过于尖刻,会引起对立情绪,甚至让对方反感。

用激将法处理问题,既可用于敌,也可用于己。用于自己目的在于振奋将领、部下、士卒的激情。每个军人都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一旦爆发出来,就会变成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将法正是将冲撞这种激情之火的碎石用于敌,目的在于刺激敌方将领的神经,使其失去理智,鲁莽行动,而受制于我。激将法的运用体现了将帅运用和调动了人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尊、自爱、虚荣、竞争、好胜等情感因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