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已经看到了南唐国势日衰的历史必然,面对这样的残局,纵使是孔明在世,也无力挽回,但是他毕竟没有孔明的执著,再加上朝中那些小人的排挤,于是他辞去了宰相的职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韩熙载敏锐地感觉到李后主已经悄悄地把猜疑的利剑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为了迷惑李后主以保全自己,他一反正直敢谏的常态,假装成一个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已与南唐其他大臣同流合污的庸碌之辈。他请了长假,在戚家山“养疳”,成天与四十多个姬妾谈笑取乐。他领到俸禄后,尽数散发给这些妻妾,然后再穿着破衣衫,挎着破篮子,到各姬妾的院子中去乞讨,以博一笑。由于他对姬妾不加管束,由其来去,弄得满城人都以为他是个胸无大志,不问国事,成天围着女人转的昏官。朝中大臣也以此为话题取笑他。
李后主虽有所耳闻,还是不很放心,便派著名画家顾阂中到韩府探察。顾阂中到韩家,看到他正拥着妻妾歌女宴饮取乐。回家后,便画了一幅画,用五个场面勾画出韩熙载当晚的活动情况,这便是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可是李后主看了这幅画后,发现他的眉宇之间充满着隐忧与沉思,而他是在用宴会、歌舞掩盖其政治抱负,于是决定将韩熙载逐出京城。这时,韩熙载上表请罪,苦苦哀求从轻发落,留在金陵养老。李后主见他语言悲切,也看到他确实老了,掀不起大风大浪,就取消了将他发配南方的命令。韩熙载终于因病而死。
李后主听到韩熙载的死讯后,心中非常高兴,却假惺惺地哭着说:“可惜啊,韩熙载死了,我再也不可能提拔他当宰相了。"还装模作样地追封他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号“文靖”。
韩熙载的糊涂使他逃离了横死的结局。
聪明人在处世时,要从心底里不去管一些根本就搅不清的事态,难得糊涂,能保全地位,能帮助你升官发财,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做个有智慧的人,成功就会离你更近。
正如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揭示,鲁迅先生曾专门著文批评:
“哪四个篆字刻得叉手叉脚的,颇能表明一点名士的牢骚气。‘又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一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著什么,坚持着什么……”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醒不过了。正因为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装起糊涂来。记起这四个字,也学那懈怠样子,索性轻松一下,潇洒一把。自这四个字问世以后,有多少人已经糊涂过多少回合了,可达到境界的却为数不多。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人生中,的确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尤其是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顺其自然糊涂点,不丧失原则和人格。
有句俗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要小聪明,而且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曰,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
糊涂不要真傻
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作东,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其他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仍然坐到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我们现在很多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不给一种说法就不罢休。结果是大家都不好收场,彼此成为仇人。记得,有一个象棋摊,大家常常围在一起,观棋娱乐。一次两个年轻人为一步棋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你说他是臭棋篓子,他说你是臭参谋,说着说着就打了起来。结果,一个头上开了一个洞,一个胳膊脱了臼。从此以后,成为仇人,见面彼此翻白眼。这就是不懂得糊涂的缘故,人际交往需要在小事情上糊涂一些,不要太在意,不要太计较,这样,就能够彼此信任,互相包含,相互往来。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
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在一场斗争中,想要得到最后的胜利,在结局未定之前,适当地使“坏”,装一下傻,也是高人所采取的高招之一。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心眼”适时地装傻,既能有
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智者为人,心平气和,宠辱不惊。智者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实,他们用的是心功。
人的资质各种各样,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而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张扬,卖弄聪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魏晋时期的王湛,是一个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从不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瞧不起他。
吃饭的时候,明明桌子上有许多好菜,可是王济一点都不客气,好鱼好肉都不让这位叔叔吃。王湛一点都不生气,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发怒了,可是王湛还是不言不语,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有一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间里,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涩的书,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得懂这样一部书呢?肯定是放在那里做做样子。于是就问王湛:“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闲暇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