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糊涂不要真傻
有很多人都不能看透事实,有时还会为了能够一出风头儿,而四处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那才是最愚蠢的行为,一个不懂得适时装傻的人,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排挤,甚至是被淘汰。所以做人有时就要若愚,但决不能真傻。
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小事糊涂,不要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无论才能有多高,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宣,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圈”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哪,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糊涂法”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
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时,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国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的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的可就太大啦!”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因此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它也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作为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对下属如果采取令人人自危的考察术,就必须审察有度。
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说要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方法不义,是陷人于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有谁敢上朝做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丑在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这也可说是古人在辩证法上的“活学活用”了。所谓“大智若愚”就可作如是观吧。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难得糊涂真聪明
聪明的人往往拿得起放不下,身枯力竭仍在拼命。难得糊涂,方是人生佳境。凡事较真的人,往往会输得比较惨。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流传至今,成为众多人的座右铭。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称悟透了人生。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归,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来。一会儿,门开了,表妹气嘟嘟地走进门,脸上阴得很重。皮包往沙发上一摔,坐在那儿,闷不吭气。
“怎么了?”小朱轻声细气地靠近。“怎么了?"表妹别过脸去:“问你自己!”“你今天真是让我丢够了脸,当着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表妹气恼地说。
小朱一脸不解地问:“我跟我们处长到你公司参观,怎么会丢你的脸呢?正因为我是处长面前的红人,他才会带我去,他怎么不带别人呢?而且,你要想想,处长不去别的厂参观,为什么专找你们工厂,还不是我介绍的?你们工厂,从上到下,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感谢我,也就是感谢你才对,怎么反而说让你丢脸呢?”
表妹听了这话,小脸更加面若冰霜,说:“当然丢脸!你还没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说了,说你是同系的师兄、高材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可是呢?你看你那个熊样。你跟在你们处长旁边,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明明你最懂的技术,根本可以由你介绍,你为什么不说话,还不断问你处长。他懂个屁!”
“他懂个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视而笑,王先生走过拍拍表妹的肩说:“他也是学这个的,就算过时了,他总是处长啊!”
“他总是处长啊!”这句话道出了真谛。
这个以幕僚姿态站在长官身后,不显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
如果处长完全是外行,由内行代为解说,绝对是当然的事。但是,当自己的主管也是内行人的时候,抢在前面说话,不但是抢风头,而且表现了“我比你内行”的气势。
在这个时候,最聪明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装糊涂了,把功劳在不知不觉中让给上司,这样的糊涂才是真聪明。
韩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豪族,诗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后唐末年同光年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他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
早在李煜的父亲在位时,韩熙载就因为其出色的才能受到了重用,面对北方的战乱,他力劝李煜的父亲励精图治,出兵中原,统一天下。然而生性懦弱的李煜父亲除了和冯延巳之辈,在君臣之间你夸奖我“小楼吹彻玉笙寒”意境优美,我夸奖你“吹皱一池春水”构思奇巧之外,毫无雄心壮志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韩熙载陷入了壮志未酬的困境中。不久李煜的父亲就死去,后主李煜继位。这位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曾经给心灰意冷的韩熙载点燃过理想的希望之火,但是很快诗词歌舞代替了刀剑斧戟,舞榭歌台代替了雄兵百万。君王与美人调情的谈笑风生刺破了韩熙载最后一点政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