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生气不如争气
生气不如争气。我们要想改变现状,就不要去抱怨困境,而应该学会感谢它。同时,过多的抱怨不仅仅会让我们自寻烦恼,还会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只有停止抱怨,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这些逆境,才会快乐地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宽以待人可以使人有个宽广的胸怀,容忍别人的过失。同时,也可以不因别人合理的指责而迁怒别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宽容是做人处世的玄机。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狭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做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弹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韧性。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这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严厉地指责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别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人为的困扰,关键在于宽容,处世做人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只有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又批评又说教没完没了的人,不会有亲密的朋友,别人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因此,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大河里生活的鱼,不会因遇到一点风浪就惊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鱼就不同了,一感觉到有点异常动静,立刻四处逃窜,人也是这样的。胸襟坦荡宽广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不为犹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团团转,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是做事稳重、态度从容不迫的人。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于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声不响,得理也让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在潇洒。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有人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争得不亦乐乎,
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甚至严重的大打出手,或闹个不欢而散,影响团结。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其实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称颂了。越是你有理,越表现得谦和,往往越能显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以善良的人性为人处世,自然会获得他人的认可。
一个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青年人要成大事,一定要有一个开阔的胸怀,只有养成了使自己的胸襟开阔,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会在将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你要想拥有宽容忍让的习惯,做一个胸怀大度的人的法则是: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
消除抱怨,不要怨天尤人
对一般人来说,克服怨天尤人的坏习惯的惟一办法就是自由和生活愉快。被残酷地剥夺了简单的自然享乐,如悠闲、阳光、碧绿的田野的人,是不大可能心胸开朗、善良、敦厚的。
一个经常失败而又不知道从哪里爬起来的人,在寻找失败的借口和原因时,常常习惯于责备社会、人生,抱怨运气不好。对于别人的成功与幸福,总是愤愤不平。因为他认为,这些都足以说明生活使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威廉长年辛苦地工作,终于升为公司的副董事长,情形如果顺利下去的话,他一定会成为董事长。他自己也深信董事长退位之后,他一定能升上去,他的能力、交际手腕及商场经验都没有丝毫问题,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碍他的希望实现。
但实际上到了那个时候,他却被忽略了,外来的人成为新董事长。
威廉的太太尤丝特别执拗而念念不忘此事,她因太失望和屈辱而备感沮丧,便把丈夫当做出气筒。
与她完全相反地,威廉却非常冷静,虽然可明显看出他也伤心、失望和困惑,但却仍能以勇气去应付。他原本是个个性敦厚的人,所以没有生气与激动的表现并不令人惊讶,但尤丝一直责备他说:“你想说些什么就全部告诉那些家伙,然后辞职吧!”
威廉却无意要那么做,反而表示想要与新董事长一起工作,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
实际上,要抱这种态度也许不容易,但他想到这样大的年纪还转到别的公司服务,也必须多考虑,而且如果自己留在副董事长的地位,该公司今后也会重用他的。
愤愤不平是一些人企图用所谓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来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使自己心里得到一些安慰。可实际上,作为对失败者的安慰,怨恨是非常不可取的办法,比生病还糟。怨恨是精神的烈性毒药,它使快乐不能产生,并且使成功的力量逐渐消耗殆尽。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己并没有多大本领而又非常怨恨别人的人,几乎不可能与领导、同事相处得好。对于由此而来的同事对他的不够尊重或者领导对他工作不当的指责,都会使他加倍地感到愤愤不平。
怨恨的结果常常使人更加郁闷、烦恼。就算怨恨是真正的不公正与错误,怨恨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它很快就会转变成一种习惯情绪。一个人习惯于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时,就会定位于受害者的角色上,并可能随时寻找外在的借口,即使对最无心的话在最不确定的情况中,他也能很轻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证据。
一般情况下,习惯性的怨恨一定会带来自怜,而自怜又是最坏的情绪习惯。这个习惯已根深蒂固,如果离开了这个习惯,就会觉得不对劲、不自然,而必须开始去寻找新的不公正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这类人只有在苦恼中才会感到适应,这种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快乐的可怜虫或者牺牲者。产生怨恨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因此,只有自己才有力量克服它,如果你能理解并且深信:怨天尤人不是使人成功与幸福的方法,你便可以控制住这种习惯。
一个人有怨恨之心,他就不可能把自己想象成自立、自强的人。怨恨的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交给别人支配,他像乞丐一样依赖别人。如果是有人给他快乐他也会觉得怨恨,因为对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给的;如果是有人永远感激他,而且这种感激是出于欣赏他或承认他的价值,他还会觉得怨恨,因为别人欠他的这些感激的债并没有完全偿还;如果是生活不如意,他更会觉得怨恨,因为他觉得生活欠他的太多。
在大多数情况下,怨恨是我们自己招来的。所以,我们还应该自己想办法,消除这种抱怨,把自己从抱怨中拯救出来。
正确面对他人的凌辱
社会是残酷的,社会中的人也是复杂的。人生在世,总有身处劣势的时候,而在这时遭受别人的凌辱也是无可奈何。但是,在这些凌辱面前,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我们要懂得,挑战和耻辱都是你生命中的珍宝,正
是它们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凌辱你的人。
中国历史上,很多被后世所赞颂的人,都是在面对别人的凌辱时,能够选择正确的态度和方式而后有所成就的,而很多不能够正确面对凌辱的,往往身死当年。司马迁受了酷刑以后,发愤写《史记》,如果他当初不甘忍受如此大的凌辱而选择轻生,还会有流芳百世的巨著《史记》吗?而同样的历史人物,如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可以像屈原那样投江自尽,以示自己的清白,但他也可以忍受住众人的凌辱而活下去,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也许这样的屈原会更受人尊重,也可以为历史再添辉煌;而历史上项羽,因为无法面对江东父老,没有办法忍受住他人的凌辱,而最终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试想,如果他当时能够抛开所谓的面子,能够忍受住别人的凌辱,那么终有一天他可以重新过乌江,那么历史就要发生极大的变化……不错,这些无法面对挫折的历史人物依然存在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但如果他们能够忍住凌辱,能够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们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奇迹,更多的辉煌,就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很可惜他们没有做到,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用死亡来面对别人的嘲笑和凌辱,选择了把最好的印象留在世人的眼里,但这些对于死人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也没有着落,他只好背上祖传宝剑,沿街讨饭。
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有胆量,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完摆好姿势,看着韩信。众人一哄围上,想看韩信的笑话。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竟然弯腰趴在地上,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
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试想一下,当别人凌辱他的时候,如果他为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照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身。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