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谨慎性格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因自己性格谨慎而小心翼翼地错过一次次机会,因此,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难以捕捉机会为自己成就大的事业。不过性格谨慎的人往往有不错的人缘,因为他们思虑周详,使得人们往往可以把事情放心地托付给他们,而他们也总会通过不错的结果来得到更多的信任。但是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样的部下往往缺少拼搏与冒险的勇气,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性格谨慎的人很难获得开拓型领导的器
重。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便是一个性格谨慎的人,长孙皇后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也因此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但长孙皇后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终非下道,我是妇道人家,怎么能随意谈论国家大事呢?”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唐太宗坚持要听她的看法,拗不过,她才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的妾就不了解了。”其谨慎细致可见一斑。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需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曾整理古代妇女的优秀事迹,编辑成十卷书,名曰《女则》,自己亲自为之作序。又著论驳斥汉明德马皇后,以为她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车水,认为这是取祸的根源。她还告诫宫中的人员说:“这书是我自己的规范守则,我的妇人著述不值得声张,不想让皇帝看见,请保密。”她死后,宫人终于把这事汇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全书后倍增悲恸,把书给近臣看后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难道是不能依据天命而无法割断爱情吗!因为她总是很善于规谏我,使我少犯错误,如今再也听不到她的良言了,我从此以后失去了一个良佐,令人哀痛啊!”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使身为皇帝的妻子也是如此,长孙皇后一生谨慎细致,所以赢得[唐太宗莫大的尊重与敬意,也保全了自己家族的名誉与安全。
不过,性格谨慎者足以保全自己不误入歧途,但自己却难以有大的建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人们历来是同情多于思考,然而,从性格和命运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谨慎性格确实使他失去了唯一一次成功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
谨慎的性格是一种非常适合人际交往的性格,因为拥有这种性格的人
往往思虑周全,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往往不会得罪激怒别人,同时还懂得从小的细节来关照别人,讨得别人的喜欢,所以谨慎性格的人往往会有不错的人缘。
做人不能太老实
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内心一定要留点“心眼”自己用。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心眼",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S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不正当的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单纯、太大意。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乌龟在遇到天敌时如何保护自己?当人开始抓乌龟头,这个家伙便将头和爪子全缩进了壳内,这样它装死足足几分钟后才慢慢将头伸岀来张望,等敌人走了,它才敢爬动起来。也许,你也听说过兔子蹬鹰的故事,鹰的眼睛锐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时兔子并不慌忙,它就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
可抓住兔子了,可是奇迹发生了,当鹰到达地面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用双爪猛抓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带着伤痕逃离了地面。
以上两例都是发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两类不同的以欺诈对手
而求生存的实例。在人性的丛林中,人人都想战胜对手,当敌我力量悬殊较
大时或势均力敌时,用反间计欺诈对方,会使对方上你的当,处于你的摆布之中,而你此时,已成了狩猎的猎人了。当人的力量处于优势时,也不妨采用一下欺诈的战术,这样会使你事半功倍,达到唾手可得的目标。
总之,欺诈是一种计谋。在人性的丛林里,无处不存在着欺诈。欺诈并不是什么违背伦理的罪恶。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实现,都是正当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话并不无道理,既然我们存在,我们就有理由求生存、求发展,而一切对自我的压抑和对存在的摧残则应当被看成为罪恶。
另外,竞争的特性也决定了欺诈的必然性,竞争使得我们不箱不谨慎行事,竞争也使得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永远走在同伴的前
面,否则优胜劣汰的法则便不会饶恕我们。
欺诈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利诱人。人是逐利的动物,无论大利小利他都不会放得下的,当然他也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风险。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不怕风险而敢于铤而走险的。而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利而诱之。世上任何给予都不是白给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利诱人,比较常见而且也易成功。
声东击西,制造假像。这种方法就是要在对方信息颇为迷惑之时,故意发布一些让对方上当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对敌人来说可能得之不易或认为准确可靠而极其有用,所以才适用它。要做到“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境界,这样假像也便被认为真的了。
诈死和装败也是很好的战术。若诈得像,装得真,则可以认清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判断的负担,并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助长对方的骄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趁此寻求生的契机;另外还可以解除对方对你的压力,因为他巴不得解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装败也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藉口。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为人并不需要自己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上鱼龙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