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老子智慧讲堂 > 第14章 养生有道延年益寿(第2页)

第14章 养生有道延年益寿(第2页)

(5)睡眠适度。睡眠过多或不足,都会疲倦。日本一项十万人参加、历时十年的大规模跟踪调查表明,每天睡七小时的人最长寿。名古屋大学的专家们在新一期美国睡眠协会会刊上撰文说,不论男女每天睡七小时最合适,睡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睡得越少死亡率也越高。

(6)动脑适度。退休后的老人,长期不用脑,脑细胞退化则快,易患老年痴呆症。但用脑过度,脑细胞会因缺乏能量,而逐渐丧失功能。正是“用进废退”的道理。

(7)用药适度。是药皆有毒。治病药还是保健药都有副作用。用药千万别自作主意,随便增减,务必遵医嘱,按时定量,才能恰到好处,获取祛病健身的最佳效果。

养生,贵在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若养之太过则会受到约束: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3.权、名是一时的,财产是后人的,身体才是自己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

第四十四章》

对我们来说,名誉与身体谁对我更值得亲近呢?财货与身体谁对我们更重要?得与失谁对人更不利?所以,过于爱吝必会导致大破费,多储藏反而会多损失。

人们都说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是什么东西?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万有引力,人为什么不能飞起来,人为什么不会轻功,这是引力的作用。在人组成的社会里面,功名利禄就是万有引力。有一些人为了功名,为了利禄光荣的死去了,瞬间被吸到地狱里面去了。

所以,老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名誉和身体哪一个离你更近?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当然生命更重要,可以为了生命不要那个名,不要那个利,为了那个利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古代有一个杨朱,他说拔一毛而立天下不为也,他把道家的精神显示出来的,就是生命重于一切,不是道德,不是财富,不是任何权力的东西,而是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假设我们前面站一个老农民,说砍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万块钱,你干不干?老农讲,我这个手指头5千都不值,干吗不干,就说干。如果说给你500万我再砍下你胳膊你干吗?他说不值,就干。但是你说如果我把天下给你,你把头砍下来好不好,他肯定就会说不敢,因为你有了天下,但是没有生命有什么用?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善待自己”,应该当心他那部成功的机器——自己的身体。

有许多人不知自爱,常常在无意识中损害自己、欺骗自己。他们出外办事时,总是饮食无定,有时竟一点东西也不吃,就是吃也不依照日常的时间。他们还总要剥夺自己睡眠和休息娱乐的时间。由于他们经常摧残自己的身体,所以,不到40岁他们的头发已经渐白,身体已经显出衰老的样子。他们竟然不懂得,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和志向,需要相应的体力与之配合。

许多人具有超群的天赋,却最终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就因为他们不善保养自己身体这部机器。许多人到了晚年感到失望,甚至连年轻时的1%希望也不能达到,就是因为他们不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所以也就毁灭了成功的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使自己的生命光芒黯淡。

如果能够根据自己身体上的需要,给予适当的食物、充足的水份、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就能为人体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

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如果我们能应用自己的常识,维持适当的营养,过一种简单、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那么我们永远都不需要服药。

很多人为了节省金钱,便剥夺身体上应有的营养。他们往往很匆促地吞一块三明治,喝一杯牛奶,便算解决午饭问题,他们以为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金钱。殊不知,如果他们走进一家好的饭店,从容地进一顿美味而有营养的中餐,而后休息片刻使身体能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这才是大有裨益,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合算”。一个人剥夺能给予我们生命力、体力与智力的食物,无异于把一只能产金蛋的鹅杀死了。

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的身体更为宝贵,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身体。健康的身体能够促进人们在工作上的努力,使得人们不断进步。许多人因为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致使自己的机能减弱、能力丧失。

睡眠和营养的不足、户外运动的缺乏、工作过度,凡此种种,都是减弱体力、损害身体的主要原因。

还有许多人的精力,浪费在愤怒、忧虑、怨恨以及琐碎的事情上。甚至有的人在愤怒、忧虑、怨恨和琐碎事情上所耗费的精力,比在正式工作上消耗的体力还要多。

有时候一个人不仅要思考,你的口袋里面有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你脑袋里面有什么样的东西,都很重要。但是你不能为了口袋牺牲脑袋,这是不行的。请记住:权、名是一时的,财产是后人的,健康才是自己的。

《红楼梦》有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4.任何事情都不值得用健康为代价去获取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吝啬,乃是早作准备。

老子认为,天下有办不完的事,更有赚不完的钱,如果以一味去追求这些东西而成天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最好却损害了自己的健康,那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老子主张,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最高的修炼是达到“无我”的境界。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人世间的快乐,实际上就蕴藏在平凡而又平常的生活里。可叹世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充分地享受着文明生活所带来的一切便利,偏又把这一切目为理所当然的。快乐近在眼前而竟毫无知觉。却偏偏去追求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也在钓鱼,两个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总有鱼儿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没有收获。

年轻人终于沉不住气了,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也相邻,为什么你能轻易的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一笑,从容的答道:“你是在钓鱼,我是在垂钓。你钓鱼的时候,只是一心想得到鱼,目不转睛的盯着鱼儿又没有钓住你的鱼饵,所以你看见鱼不上钩就心浮气躁,情绪不断发生变化,鱼儿都被你的焦躁的情绪吓跑了。我呢,我是在垂钓,垂钓跟钓鱼不一样,我垂钓的时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鱼来我也不喜,鱼去我也不忧,我心如止水,不眨眼,也不焦躁,鱼儿感知不到我,因此也没必要逃跑。”

老人所说的是一种境界,钓鱼是修身养性的一件事情,老人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老人的一番话是针对钓鱼事件本身所说的,上升为生活中,也不失为睿智的人生哲学。人的一生中兴衰荣辱,得失进退,谁也不能掌控,唯保持一份淡泊的心胸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伤害。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擎。

牐牭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牐犛涤械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别太在意自己,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很轻。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唐朝著名高僧——慧宗禅师,特别喜欢兰花,于是带着一群小和尚辛勤的栽培。第二年春天,满山开满了兰花,小和尚们都高兴的合不拢嘴。不料一场暴风雨之后,满山的兰花被乱七八糟的打倒在稀泥里,花朵撒了一地。

小和尚们看到后都忐忑不安地等待高僧的数落,哪知高僧却平心静气的说:“我栽花是为了寻找爱好和乐趣,而不是得到愤怒和埋怨。”小和尚们顿时醍醐灌顶,不由自主对高僧宽广的胸怀而钦佩。是啊,只要我们将那些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与快乐,安详与宁静的。

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这或许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能做到的人又能有几个呢?也许真的如人所说“道理人人会说,但又有几人能做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