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与人生俱来的身外物何其多,颇有诱惑力。我若得之,淡然处置,不忘乎所以;我若失之,不大悲大痛,身心不伤。如此这般,才会不被身外物所苦,不被身外物所累。
平常岁月,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
平淡的日子不会永远平淡,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欢乐,成功给予的那份慰藉,谱写出生命最璀璨辉煌的乐章。
正如有一首古诗云:“痴心做处人人爱,冷眼观时个个嫌,觑破关头邪念息,一生出处自安恬。”一般人容易走这两个极端,而不能恰如其分的把握自己。世事纷繁,人事复杂,我们不可能一路的左右逢源,也不可能一味的八面玲珑。在世俗圈子里痴心表演,人会活得不真实、不轻松、不自在。我们要活得自在逍遥,只有自然地做真实的自己,既不去“痴心做,”也不去“冷眼观”,要像古人说的那样“觑破关头”,屏除邪念,保持心境安然舒畅。
做人要几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淡泊为人,才活的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绎得精彩。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
“五行”金、木、水、火、土(微观)。
为什么要“跳出三界外,不在无行中”?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为了认清自然万物。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才能我行我素。
5.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第五十五章》
儿童筋骨虽然柔弱却拳头握得却很牢固,他还不懂男女交合小鸡鸡却能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整天啼哭也不会沙哑,因为由于元气淳和的缘故。
中国最早提出养生学理论的是老子,老子对于人体生命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观察开始的,从而探讨出养生长寿的根本。
老子认为,从人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来看,初生的婴儿最好。为什么呢?你看婴儿那么小,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抓他,蜇鸟不博他,婴儿的筋骨虽弱小,但拳头握的很牢固,他不懂男女交合的事而小牛牛却常常勃起,这是他精气旺盛的缘故。他整天嚎哭而声音却不沙哑,这同样是因为他平和无欲而精气旺盛的缘故。
老子说,一个人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就叫懂得了生命常有的法则,懂得了生命常存的法则就叫做智慧精明,被卷进人世间得纷纷扰扰而不能自拔就叫做招致灾殃。卷进人世间得纷纷扰扰就会耗费精气,也叫做硬性消耗阳气。人成长到壮大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含柔弱之道,不含柔弱之道,人很快就要死亡。
老子把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柔弱之道,主张在养生中要得精,其根据往于人的生命是从牝牡之合,即性活动产生的,而性合之源在于精,无精便无生命。而他通过观察认为婴儿的生命力最旺盛,能哭却不嘶哑,不懂男女交合,小牛牛却会勃起。婴儿的生命为什么这么强?就在于精多,就在于能持守住纯和天真,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
有的人喝的酩酊大醉,从车子上摔下来,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身体跟正常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感觉却跟正常人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无半点惧怕之感。醉汉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
由此看出,老子认为,持守纯和元气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能使精神凝聚。这也是我国古代养生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的这种持守住纯和之气,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的智慧,也表现在他们对待的死亡的态度上。
道家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不期而遇。
子桑户说:“天下谁能够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却像没有帮助一样?谁又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呢?”
这正好说到两个人的心里去了,大家心领神会,于是成为好朋友。
天有不测风云,子桑户因故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就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到了那里,子贡惊呆了,只见:
孟子反和子琴张二人一个编曲,一个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
见此,子贡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请问,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不太合乎礼仪吧?”孟子反和子琴张二人相视一笑,不屑地说:“你这种人热核、、如何懂得‘礼’的真实含意!”说完,连理也不理子贡了。
讨得一身无趣,子贡只好回去了。回来后,子贡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有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简直不可救药了。什么人哪?”
孔子沉思良久,说:“他们都是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的人,我却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是我却让你前去帮助料理丧事,我实在是浅薄的很呀!他们正跟天地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他们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看作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他们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把生死看的不同呢!凭借于各种不同的物类,但最终寄托于同一的整体;忘掉了体内的肝胆,也忘掉了体外的耳目;无尽地反复着终结和开始,但从不知道它们的头绪,茫茫然彷徨于人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拘泥于世俗的礼仪,有意识地做给人看呢!”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的老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你看过鱼游得太累、鸟飞得太倦、花开得太累吗?的确没有人看过它们太累,因为它们不是人,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保持住了自己的精气。“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如果你能真正做到了,那么,你的一生都将受益无穷。
佛家自隋唐以来,由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门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气调息作为止观的入手法门,如《小止观》六妙门的数息、随息等基本方法。后来演变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炼气功程序,再传到了日本,便成为合气道、武士道等的功夫。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专门注重修气的成就,然后进到修脉、修光明而到达三昧真火的境界。总而言之,在人文的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的,无非要作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和之至”的原则。
6.占有欲与控制欲是养生的大敌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第十章》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这就是最高深的修养境界了。
自然天道使万物出生,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的形态、形状存在、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命令。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成、发展、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它们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居功自恃,统领万物而不对万物强加宰制,这才是最深远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老子理想的道德。
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永远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爱你的人,未必对你忠心耿耿,有时只是这种脑袋不清醒的强烈占有欲者,他们才会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还如此理所当然。
在心中如果有“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的偏执狂与占有欲,越想要获得爱的永久保证书,只会越走越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