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人生不可不知的30条改运法则 > 第13条法则 方圆变通法则懂得变通是做人的法宝(第2页)

第13条法则 方圆变通法则懂得变通是做人的法宝(第2页)

元朝末年,朝廷昏庸无道,各地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闹得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起义。其中的义军领袖朱元璋顺应民心,广召天下英雄豪杰,决心推翻元朝统治,把民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朱元璋见各路英雄好汉应召而来,独缺一位运筹帷幄的领兵元帅,便召集众将举荐帅才。部下胡大海想到自己的姑表兄徐达,从小曾受高手名师指点,不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而且熟读兵书,胸有韬略,可称天下奇才,只因不满于朝廷的昏庸,因而隐居山庄,过着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于是,便向朱元璋举荐。朱元璋一听喜出望外,当下备了一份厚礼,派胡大海前往,要他务必把徐贤士请出山来。

胡大海领命后,立即来到徐达的住处,说明了来意。谁料到徐达说道:“多承贤弟美意,只是愚兄久居深山僻壤,一向孤陋寡闻。往日所学已荒废,怎敢担此重任?加之父母年迈,愚兄未进寸孝,怎好撇舍远离?因此实难从命!”

徐达这一番话,把胡大海说得从头顶凉到脚心。他知道徐达为人谨慎,他对朱元璋不大了解,怎肯轻易出山呢?于是胡大海又苦口婆心地劝说半天,徐达仍不点头。胡大海心想,不把徐达请出山,我的差就交不了哇!就干脆住下来,准备跟徐达“泡”到底。

第二天,胡大海又去徐达家“磨”他。可徐达的家人说,他有重要事情出远门了,胡大海明白这是徐达故意躲避出去了。这咋办呀?胡大海急得来回直转圈子。他瞅了眼徐达家干净、整洁的四合院,猛地想了个主意。

这天半夜时分,徐宅突然起火,庄上的乡亲们从睡梦中惊醒一看,只见浓烟滚滚,烈焰腾空,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直烧得棒竹林木噼噼啪啪,吱吱冒烟。大火一直烧了大半夜。好端端的一座徐宅,烧成了一片灰烬。

当徐达闻讯赶回来,得知自己年迈的老母竟葬身火海,直急得捶胸顿足,哭得死去活来。就在此时,只见胡大海骑着马气喘吁吁地赶来说道:“表哥莫哭,赶快追拿强人,为姑母报仇血恨要紧。小弟看得真切,这火是一伙强人所放,小弟追截了半夜,这伙人且战且退,无奈小弟身孤力单,只好赶回来叫人……”

徐达一听,急切地拉着胡大海就去追,嘴里还骂道:“我非擒住这伙毛贼,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约莫追到天亮时分,前方果然看见有一伙人马在往南行。徐达一见,便打马猛追。那伙人一见有人追来,也加快了马速,直到徐达的马跑不动了,放慢了速度,前面的人马也慢了下来,好像在故意跟胡大海和徐达逗着玩。就这样追了好长时间,怎么也追不上。气得徐达干着急,没办法。

胡大海一看把徐达气得不轻,就劝说道:“哥哥不要过分上火,谅他一伙毛贼也走不脱。这都怪你不听小弟之言,才闹出了今天这烧身大祸……”一句话提醒了徐达,他心里一动:莫非是胡大海请不动我因而设下的计?想到这,他一把揪住胡大海要问个明白。

胡大海这才赔礼告罪,把事情真相说了出来。原来胡大海见请不动徐达便想出了一个笨办法,他吩咐手下人连夜备好车辆,假装一伙强人闯进徐宅,将其姑母及嫂子、侄儿一并接走,又把所有值钱的东西装了几车,然后放了一把火,把徐宅烧个片瓦无存,好让徐达断了留恋故园之心。胡大海最后笑着说:“老哥若想见俺姑母,只有随小弟去军营走一遭。”

徐达见事已到此地步,闹得自己无家可归,哭笑不得,只得长叹一声,随胡大海到朱元璋大营去了。

朱元璋见徐达确是经天纬地之材,于是拜徐达为三军大元帅。徐达见朱元璋果然礼贤下士,平易近人,也看出此人今后必成大业,方才相信胡大海所言句句是真,也就没有再推辞,一心一意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领兵东征西战。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遇好的可以施展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机遇坏的虽怀有满腹学问却也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当好自己命运的舵手呢?机智聪明的舵手,遇弯就弯,遇直快行。遇弯不转舵就会触礁,遇弯停滞不前,又达不到航行的目的地。

儒家鼻祖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认为君子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应当出来做官,正所谓“邦有道,则仕”,天下无道时,则应当退隐山林。孔子的观念,并非真正的消极避世、纵情山水而忘天下的观念,而是“隐居以求其志”,随弯而屈,伸展自如的处世方法。

随弯而屈,伸展自如,这就是变道。

一“屈”值千金

常言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大丈夫一屈值千金”。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是不轻易屈服的,但唐朝的开国皇帝独独与众不同。李渊膝下一屈,何止“千金”?李渊膝下一屈,揭开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讨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北邻突厥他却大为头疼。因为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战斗力很强。经过多次交战,李渊败多胜少,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但他知道,自己目前只能光会怨愤,奈何突厥不得。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美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平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节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老子说: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容易激怒;善于取胜的人,讲究战略战术,一般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取胜;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而忍让。

世人看到无头苍蝇瞎碰壁的时候,大多会忍俊不禁,殊不知人类自身常因不知审时度势,不知随机应变,而碰了多次壁。不管做什么事情,尤其是管理国家大事或管理一个大企业,如果不先去审视观察天下大势,了解清楚时局,那时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另外,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如果此处受到阻碍,就要求通于另一个地方。通权达变,此处受阻,立即转向别处,这样才会不碰壁,在办事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进还是退让,关键是要把握局势要有清醒的头脑。依时局的变化与自身的强弱及时调整,方能处处游刃有余。一个懂得退让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大局观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